楞严经念诵网

成唯识论(第九卷)

发布时间:2019-06-26 11:36:07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成唯识论(第九卷)

第九卷 成唯识论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论曰。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

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虽依他起非胜义故。亦得说为胜义无性。而滥第二。故此不说。

此性即是诸法胜义。是一切法胜义谛故。然胜义谛。略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此中胜义。依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故作是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余论中随义广释。此性即是唯识实性。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性言。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

三颂总显诸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诸有智者不应依之。总拨诸法都无自性。

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于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性者。略于五位渐次悟入。何谓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种性。方能渐次悟入唯识。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

初资粮位。其相云何。颂曰。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论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此二取言。显二取取。执取能取所取性故。二取习气。名彼随眠。随逐有情眠伏藏识。或随增过。故名随眠。即是所知烦恼障种。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识俱。彼微劣故。不与无明慧相应故。法空智品与俱起故。七转识内。随其所应。或少或多。如烦恼说。眼等五识无分别故。法见疑等。定不相应。余由意力。皆容引起。此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论说无明唯通不善无记性故。痴无痴等不相应故。烦恼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为所依故。体虽无异。而用有别。故二随眠。随圣道用。有胜有劣。断或前后。此于无覆无记性中。是异熟生。非余三种。彼威仪等。势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名无覆。望二乘说。若望菩萨。亦是有覆。若所知障有见疑等。如何此种契经说为无明住地。无明增故。总名无明。非无见等。如烦恼种。立见一处。欲色有爱。四住地名。岂彼更无慢无明等。如是二障。分别起者。见所断摄。任运起者。修所断摄。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菩萨俱断。永断二种。唯圣道能。伏二现行。通有漏道。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

此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是解行地摄。所修胜行。其相云何。略有二种。谓福及智。诸胜行中。慧为性者。皆名为智。余名为福。且依六种波罗蜜多。通相皆二。别相。前五说为福德。第六智慧。或复前三唯福德摄。后一唯智。余通二种。复有二种。谓利自他。所修胜行。随意乐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依别相说。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摄。四种摄事。四无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摄。如是等行。差别无边。皆是此中所修胜行。此位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乐能修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粗善况己妙因。练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

成唯识论(第九卷)

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颂曰。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论曰。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暖等四法。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后位立。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暖。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如是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

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依如是义。故有颂言。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为引当来二种见故。及伏分别二种障故。非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

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慧厌心非殊胜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论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教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有义此智二分俱无。说无所取能取相故。有义此智相见俱有。带彼相起。名缘彼故。若无彼相。名缘彼者。应色智等名声等智。若无见分。应不能缘。宁可说为缘真如智。勿真如性亦名能缘。故应许此定有见分。有义此智见有相无。说无相取。不取相故。虽有见分。而无分别。说非能取。非取全无。虽无相分。而可说此带如相起。不离如故。如自证分。缘见分时。不变而缘。此亦应尔。变而缘者。便非亲证。如后得智。应有分别。故应许此有见无相。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粗细异故。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二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一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软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虑。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有义此三是真见道。以相见道缘四谛故。有义此三是相见道。以真见道不别缘故。

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此复有二。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有四种心。一苦法智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二苦法智。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证前所断烦恼解脱。三苦类智忍。谓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智。各别内证。言后圣法。皆是此类。四苦类智。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十六心。八观真如。八观正智。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证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二者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观现前不现前界。苦等四谛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如其所应。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分观谛。断见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名相见道。

若依广布圣教道理。说相见道有九种心。此即依前缘安立谛二十六种止观别立。谓法类品忍智合说。各有四观。即为八心。八相应止。总说为一。虽见道中止观双运。而于见义观顺非止。故此观止开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见道。

诸相见道。依真假说。世第一法。无间而生。及断随眠。非实如是真见道后。方得生故。非安立后。起安立故。分别随眠。真已断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

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诸后得智有二分耶。有义俱无。离二取故。有义此智见有相无。说此智品有分别故。圣智皆能亲照境故。不执著故。说离二取。有义此智二分俱有。说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又说此智。分别诸法自共相等。观诸有情根性差别。而为说故。又说此智现身土等。为诸有情说正法故。若不变现似色声等。宁有现身说法等事。转色蕴依不现色者。转四蕴依。应无受等。又若此智不变似境。离自体法。应非所缘。缘色等时。应缘声等。又缘无法等。应无所缘缘。彼体非实。无缘用故。由斯后智。二分俱有。

此二见道。与六现观。相摄云何。六现观者。一思现观。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慧。此能观察诸法共相。引生暖等加行道中观察诸法。此用最猛。偏立现观。暖等不能广分别法。又未证理。故非现观。二信现观。谓缘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此助现观令不退转。立现观名。三戒现观。谓无漏戒。除破戒垢。令观增明。亦名现观。四现观智谛现观。谓一切种缘非安立根本后得无分别智。五现观边智谛现观。谓现观智谛现观后。诸缘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现观。谓尽智等究竟位智。此真见道。摄彼第四现观少分。此相见道。摄彼第四第五少分。彼第二三。虽此俱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摄。

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次修习位。其相云何。颂曰。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首页12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浅释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