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十方 初尽十方者。明所敬分齐。然有二义。一云。非直归于一方三宝。乃欲尽于十方齐敬。二云。于十方内非直各归一二等刹。亦乃一一方所各尽彼方无尽世界一切三宝。何以尔者。显三宝普遍故。敬心广大故。简异小乘故。为论幖帜故。故尽十方也○二辨所敬三宝。于中三。初三句明佛宝。次三句明法宝。后一句明僧宝。
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初佛宝中。作四门释。一约三业分别。最胜者标佛位也。谓过小曰胜。超因曰最。以障尽德圆果成极位故云最胜也。业者即总举诸佛三轮业用谓最胜之业。最胜即业。二释可知谓遍知意业胜。无碍身业胜。悲救语业胜者。谓结德属人。谓具上诸德之者。所谓佛也。二约二利分别者。最胜业总举。遍知等别显自利德。于中内有遍知之智。外有无碍之色。胜鬘经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等。亦同此也。救世等别显利他德。二利圆满之者谓佛也。三约三德分别。一者最胜业是总标。遍知显佛大智功德。二色无碍明佛大定功德。谓依定发通。现色无碍。三救世等明佛大悲功德。摄大乘论明佛受用身功德。唯说此三也。四按文解释者。此中但明报化二身。以法身入法宝摄故。最胜如初释。业谓业用。遍知有二。谓一真智遍知心真如门恒沙功德等。二俗智遍知心生灭门缘起差别等。理量齐鉴。无倒遍知。色无碍者。如来色身自在无碍。乃有多种。如华严不思议法品说。今略辨四种。一大小无碍。谓一一根皆遍法界。而亦不坏诸根之性。又亦不杂诸根之相。二互用无碍。谓诸根相作而不相碍。三理事无碍。谓现色萧然而不碍举体性空。妙理常湛而不碍业用无方。下文云。色即智说名智身等。四应机无碍。谓圆回之身。十方齐应。多机顿感。身亦不分而普现。在此而不碍彼。在彼而不碍此。坐不碍行等。思以准之。救世等者。世谓世间。有其三种。此明众生世间。是所救也。救谓能救。即如来大悲。悲亦有三种。谓缘众生法及无缘。无缘之悲。三中最胜。故云大悲。佛性论云。悲者暂救济不能真实救。大悲者能永救济。恒不舍离者。谓结德属人。可知。佛宝竟。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 第二法宝中。泛论法宝有四种谓教理行果。于此四中。教浅理深。行分果圆。今此所归唯取深圆但归理果。是故约彼佛身以明法宝。是果法也。显身之体相。是理法也。文中三句分二。初一标。后二释。初中及者有二义。一是相违义。显此法宝与前佛宝是二事。故云及。二是合集义。非直敬于佛宝。亦乃及敬法宝。此中及言。显佛与法是非一义。彼身体相。显佛与法不相离。是非异义。体谓体大。相谓相大。以用大中辨佛受用变化二身。是故体相二大自是法身。属法宝摄。以彼用大依体相起。会用归本。故云彼身体相也。下二句释中。初法性等者。释体大也。无量功德藏。释相大也。法性者。明此真体普遍义。谓非直与前佛宝为体。亦乃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论云。抂众生数中名为佛性抂非众生数中名为法性。言真如者。此明法性遍染净时无变异义。真者体非伪妄。如者性无改异。海者约喻释疑。疑云。真既不变。云何随于染净。既随染净。云何不变。释云。如海因风起于波浪。波虽起尽。湿性无变。无变之性不碍起浪。浪虽万动。不碍一湿。是故动静无二法准思之。又释。显此真如具德如海。华严云。譬如深大海。珍宝不可尽。于中悉显现。众生之形类。甚深因缘海。功德宝无尽。清净法身中。无像而不现。又有奇特十种相。并况真如。准释可知。次释相大中。谓此法身如来藏中。含摄蕴积无边恒沙性功德。故云藏。有义。此中亦摄教行二法。谓教含所诠之功德。行摄所成之功德。是故亦云无量功德藏也。当知此中通四法宝俱有含藏。法宝竟。
如实修行等 第三僧宝者。僧通凡圣。宝唯圣位。圣通大小。菩萨为胜。是故此中唯归地上大菩萨僧。谓证理起行名如实修。下文云。依法力熏习是地前行。如实修行是地上行。满足方便是地满位。此中等者。举中等取前后也。又依宝性论。就地上菩萨约正体后得说二修行。彼论云。一如实修行。了如理一味。二遍修行备知一心有恒沙法界。今此文中举正体等取后得。故云等也。依法集经。总括万行为二修行。彼经云。如实修行者。发菩提愿。不放逸修者。谓满菩提愿。复次如实修行者。谓修行布施。不放逸修者。不求报等。此中亦举初等取后。可知。归敬三宝竟○第二申敬意中。余论之首多申二意。谓利自他法久住等。今此文中略申三意。一为益众生故。二为佛种不断故。三为法久住故。即此教法久住。亦是佛种不断。如金刚般若无著论中。由善付属般若波罗蜜流行世间。为佛种不断。文中四句分三。初一举所为人。二明所成益。三成益意。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初中所为众生虽多三聚统收。准下文。正唯为不定聚众生故。下云。为未入正定众生修行信心等。兼为邪定作远因缘。兼为正定具增妙行。别举下文因缘分中六位众生。至彼当辨。二所成益中有二。先令得离过益。后得成行益。初中由疑故迷真失于乐也。由执故起妄种于苦也。十地论中。菩萨三种观于众生起大慈悲。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二具足诸苦。三于彼二颠倒。解云。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于彼得失都无觉知故。令菩萨生悲造论。是故以下文立义分及显示正义。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以除疑惑令悟真乐。以对治邪执遣其二执。令离苦因。故下云。远离痴慢出邪网等。故云除疑舍邪执也。二成行者。既于真不疑。于邪不执。未知于何乘起行。谓于大乘。以是究竟根本法故。未知于此大乘起何等行。谓起信心行。以信是众行之本故。亦即翻前疑。故云信。翻前邪执故云正。是云起大乘正信也。则以下文分别发趣道相及修行信心分成此行也。三成益意者。谓令众生离过成行。使信位成满。入位不退堪成当果。故云佛种不断。下文云。信成就发心者。毕竟不退。入如来种中。正因相应等。又释。由此所说。令诸众生修行佛因常恒不绝。故云不断。华严云。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此之谓也。又释。由此教法流传。如前所释。亦为不断。此当劝修利益分所作也。上来归敬辨竟分竟○第二正宗之中有二。先标益起说。二说有五分下正陈所说。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前中论曰者。简论异经之辞也。有法能起等者。标益也。即显所说之义有其胜用。是故应说者。起说也。显能诠之教义要须起也。有法者。总举法义一心二门三大之法。即所说法体也。能起大乘信者。辨法功能。谓约真如门信理决定。约生灭门信业用不亡。约义大中信三宝不坏。此中信根者。谓信满入住。成根不退。根有二义。一能持义。谓自分不失。二生后义。谓胜进上求。又根信相对。影成四句。一有信无根。谓随他言信。二是根非信。谓余慧根等。三亦信亦根。谓此中所辨见理成信等。四非信非根。谓所余法。论主因见此益。是故要须起说。此论上来大乘起信。是故应说是论也。题目依此而立○第二正陈所说。于中有三。先标数。二列名。三辨相。
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 列名中。一言不自起制必有由。名为因缘。章别余段故称为分。
二者立义分 二由致既兴。次略标纲要。令物生信。故名立义分。
三者解释分 三宗要既略。次宜广释令其生解。故云解释分。
四者修行信心分 四释既生解。次宜依解起行。有解无行。是所不应。故有修行信心分。
五者劝修利益分 五虽示行仪。钝根懈慢。次宜举益劝修。故有劝修利益分○三依章辨相中。释五分即为五段。初中二。先标后释。
初说因缘分 释中有四。一问。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二答。
答曰是因缘有八种 三难。
云何为八 四通答中有三。谓举数。辨相。总结。
一者因缘总相 辨相中。初一是总。后七是别。所以尔者。总通兼正。别为当机。故须尔也。
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总中离一切苦者。谓令有情离三苦二死故。得究竟乐者。令得无上菩提大涅槃乐等。非求世间名利等者。有二释。一非欲令其求于后世人天利乐等故。二论主自云。我为益生。故造斯论。非为名利等。此之一门通于一切菩萨之心。非局此论。故云总相。又通此一部论为发起之由。故云因缘总相也。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别中各别发起下文。别为当机故于中初者。与下立义分及解释分。显示正义对治邪执。作发起因缘。以彼文中说依一心法有二种门。各摄一切法。即是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又生灭门中。本觉名如。始觉名来。始本不二。名曰如来。故转*轮论云。真谛名如。正觉名来。正觉真谛故。名为如来。此即所证真理名如。能证无分别智名来。诸众生未有无分别智时。是如无来也。今以如来依此心成故。名此心为如来根本之义。文中具释此义。令彼地前三贤胜解行位诸菩萨等比观相应。故云正解。即显示正义文是也。此观离倒故云不谬。即对治邪执文是也。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第二者。与下分别发趣道相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令利根者发决定心。进趣大道。堪任不退住位故。此当十信终心。自分满足。故云善根成熟。进入十住正定聚中。使前信心堪任不退故也。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第三者。与下修行信心分中。初四种信心及四种修行文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令信未满者。修行信心。使满足故。此当十信住心。以信位未满故。云善根微少。令进修向满故。云修行信心也。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自下四种机。当信位初心。何故前三人各以一门摄。此中偏有四者。以前三根胜进易退难。不假多方便助成道力故耳也。此中根劣。退易进难。赖多方便故有四也。四中前三为下中上三人。后一策以勤修三中初者。与下修行信心分中。第四修行末文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令业重惑多善根难发众生。以礼忏等方便消恶业障。障轻故。内离顽嚚痴慢。外出邪魔罥网故。云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也。此当下品也。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