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信愿法师:真如法性,生佛体同;​迷悟攸分,凡圣迥别

发布时间:2024-04-12 02:01:53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信愿法师:真如法性,生佛体同;​迷悟攸分,凡圣迥别

【学佛随缘开示】真如法性,生佛体同;迷悟攸分,凡圣迥别

下面引用印光大师在《文钞》所开示的一段文,来说明念佛易行道的道理。

《印光大师文钞正编》,〈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陈圣性,「圣性」这两字,是这位女众菩萨的法名。贞女是她的俗名,贞孝是陈圣性这位女众菩萨,一生贞节未嫁事母至孝。净业是指她一生念佛修行。这位陈圣性女众菩萨,实在非常了不起,一生未嫁事奉母亲非常孝顺,而且虔诚念佛,圆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宿愿。印光大师记述她一生贞孝,修持念佛法门的事迹。所以这篇文叫做《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记是记述的意思。印光大师在介绍陈圣性,贞孝修持念佛的事迹之前,先说了一段话,说明自力修行与他力修行的难易之别,也就是这篇文我们要探讨的内容,印光大师说得非常的好。

首先来看第一段:

「真如法性,生佛体同,迷悟攸分,凡圣迥别,欲复本有之心性,须断幻妄之惑业。欲断惑业,非严持净戒,力修定慧不可。戒定慧三,力极功纯,则妄惑彻底消灭,本心全体显现矣。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明本镜具,非从外来,特仗揩磨之缘以显发耳。」

这段话是在叙述我们凡夫众生,与诸佛如来有无二无别的佛性,只要好好的修行,即可以透过修行,将烦恼无明去除,回复真如本性,意思就是如此。

「真如法性」就是我们本有佛性。

「生佛体同」,生就是指众生,佛就是指断惑证真的圣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乃至十方一切诸佛的佛性,与诸位你我凡夫众生,是无二无别,本体是相同的。犹如一座金矿纯金的体质,是一样的,诸佛如来在因地透过修行,已经将所有一切的烦恼断尽,开发真如。我们凡夫众生还未透过修行,将烦恼断尽,如此的差别而已。金矿经过开采冶炼之后,成为纯金九九九,与还未经过开采冶炼的金矿,体性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凡夫众生,就是还未经过开采冶炼的金矿,诸佛如来是已经开采冶炼纯金,如此的差别而已。

所以诸位菩萨!千万不要妄自菲薄,你我都有佛性,只要好好念佛,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我们开显真如显露法性,我们会发觉我们与诸佛如来的真面目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要好好用功修行。

「迷悟攸分,凡圣迥别」,体性相同但是作用千差万别。金矿与纯金虽然体性相同,但是价值完全不同。还未开采的金矿,也许人家看了不觉有价值,也没有人要,但是纯金非常的光亮,价值连城,人人喜爱。诸佛如来已经智慧圆满了,所以神通广大。我们凡夫自性般若还未开显,所以无有任何神通,这就是作用不同。为什么?迷悟的差别,迷是迷惑,悟是觉悟。凡夫的佛性与诸佛的佛性,本体相同,但是迷惑与觉悟不同。所以有凡夫与圣人的差别,迥别就是差别的意思。因此我们要像阿弥陀佛、像释迦牟尼佛、像药师佛,成就菩提开显真如,一定要好好的修行。

「欲复本有之心性,须断幻妄之惑业」,这两句话就是印光大师教导我们恢复真如,必须透过修行,想要恢复本有的心性,我们的真如之性本来就有,也没有流失。所以用字印光大师用的真好,本有,原本我们就有,我们不必再从外面寻找而来。我们的佛性无始劫的生死轮回,在六道改换这个外在的形体,不同差别而已。有时候在天上穿天人之身,有时候在人间穿人间众生的色身,有时候堕入畜生道穿畜生之身,这样的差别而已。所以断惑即能证真,犹如拨云自然就见日。今天天气真好,艳阳高照,就是因为没有乌云遮住阳光,如果今天是乌云遍布,大地的阳光看不到,阳光本来从一而终,本来就有从来没有一天消失,只是阳光有没有照射大地而已,也就是有没有乌云遮障而已。我们的佛性,有被我们生生世世所造作虚妄的罪业遮障住,所以我们的真如不能起用,因此徒受轮回。我们在六道轮回,说起来是非常的冤枉,有佛性可以修行成佛,结果因为迷惑,一直在三界六道里流浪,实在非常的冤枉。所以将迷惑的烦恼心降伏,将业障去除,恢复原来的真面目,和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印光祖师说,必须断除幻妄之惑业,为何惑业说是幻妄?因为是凡夫的意识心,虚妄心所造作的。为什么我们念佛,可以灭罪,可以往生?因为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法藏古佛以真如心,以智慧心称性发愿,称性修行所成就的功德,所以是无为的,是无漏的,是真实的,是无上的。我们凡夫的罪业,是烦恼心、意识心、分别心、虚妄心所造作的,是虚假的,是不实的,是虚妄的。所以一真能破一假,一实能破一虚,为何念佛可以消灭罪业,可以往生西方?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说得非常的明白。

诸位菩萨!你若想要消除业障,你若想要往生净土,这句佛号就是你最好的无上妙法,好好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名号的光明火,将自己的烦恼心燃烧殆尽,自然业尽情空、福慧圆满,成就菩提、开显真如。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