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八

发布时间:2019-06-26 10:34:14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八

○第十一国使戒。

佛言。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十一国使戒也。上言不应畜杀生具。此言不得军中往来。总为初心菩萨防难故耳。言国使者。谓于两敌国中。作其命使人也。言为佛子。应作佛使。传佛心印。兴智慧师。帅勇猛将。杀烦恼贼。当与诸魔共战。如邓隐峰。飞锡解斗。又陈尊者。掷鞋解围。若果如此。能为众生却冤敌。止斗诤。息兵戈。弘圣道。正是菩萨应世。大慈悲心所行。若为利名。两国作使。贼害众生。故戒之也。佛言。佛子不得作者。正明图功受赏。非为传法化导故。言恶心者。拣非善心解斗。即是主于兴兵以杀人故。通国等者。释明为利养意。通者。传事致彼此也。言使命者。谓作报战日期。及约结与国也军阵等者。军。约万二千人为军。师旅成列为阵。合者。合其战也。会者。会其兵也。兴师相伐等者。申明恶心之意。兴者举也。师者众也。二千五百人为师。彼此征讨。名相伐也。杀无量众生者。谓此两国相争。杀戮多故。为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岂容作国使耶。所言不得者。正乃以迹况心。谓此凶杀事处。非佛弟子所宜身亲。何况故为利养。身作国贼。杀害众生。是故不得作也。若故作者。犯轻垢罪。问。作而不杀何犯。答。虽非自手杀人。人皆繇我兴举而杀。故获罪也。

○第十二贩卖戒。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十二贩卖戒也。贩卖。非佛子职业也。言既为佛子。当以慈悲而为生涯。孝顺乃为德业。应观一切众生。如己父母子女等亲。岂得无慈悲心。贩卖人畜。使他分离受苦。故戒之也。若佛子下。释贩卖之事也。以贱为贵。曰贩。出物得财。曰卖。良人。好人家子女也。六畜。即牛马猪羊鸡犬也。棺材板木盛死具也。如贩卖者。亦是不仁之心。其于慈悲心念。有大乖损。所以不得卖也。尚不应等者。防转计也。倘云自家不得。教人市卖者。或亦无妨。不知自作乖乎一己。教人作。损及他人。所以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第十三谤毁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返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十三谤毁戒也。无根讪说。曰谤。坏人名德。曰毁。其谤毁人罪过。获报不善。故戒之也。若佛子者。标定其人。以恶心故。明谤根也。谓谤虽出于口。乃意地使然。所以或忌。或贪。或嗔。皆名恶心也。无事谤下。正见恶心。既彼无事。即使耳有妄闻。以口妄言。悉名为谤。故名无事。良人等者。此明不当谤。宜当敬重之人也。良人。即温良人。善人。即善柔人。法师。即依教法自师。为人之师也。师。有三师七师。僧者。五德六和之僧。国王。贵人。即是有名有位之人。如是圣主贤臣。好师好友。不惟世人之所敬仰。亦乃三宝藉以金汤。而反无事作是谤言。说犯七逆。十重。且夫师僧。国王。有父母义。良人。善人。有兄弟义。贵人。有六亲义。如在上者。应生孝顺之心。如在下者。应生慈悲之心。孝顺慈悲。必当成彼名德。且亦自成现生名德。及致当来受用无尽。彼此一一如意。而反逆情害意。使彼坏名败德。堕不如意处者。是故结过。犯轻垢罪。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十四放火焚烧戒也。放火因缘不一。罪同归于损人害物。故戒之也。以恶心故等者。正明放火念头。或属忌嗔。或逞情见。不兴仁慈愍物之心。故名恶心。放大火者。以烧山林旷野。故名大火。以大火故。多伤虫类。所以四月。乃至九月。不得故烧。唯言此时不得烧者。谓夏秋月间。多诸虫类。故不得烧。内开九月后或可烧者。佛制腊月放火。必率众持咒绕山告报。令虫远避。然后纵火。若不告报。恐损虫类故也。若烧他人等者。以近况远。谓因放火以防恶兽。不意延及城邑。虽不损命。尚不可为。何况损命。是以屋宅。城邑。僧房。田木。鬼神官物。凡一切有主物。无论物命有损无损。皆不得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第十五僻教戒。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萨以恶心嗔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此释第十五僻教戒也。僻者。偏也。谓不以大乘圆顿正法教人。失彼大乘根性。其过非细。故戒之也。自佛弟子。是三宝内众也。及外道恶人者。乃是心游道外之邪见人。此辈能令众生入断常坑。故名恶人也。六亲。即父母兄弟子女也。一切善知识者。是相知相识中。有大乘根性之好友也。如是若内若外一切亲友。应当一一皆以大乘经律。教彼受持。不但教之受持而已。更令解其义趣甚深道理。不但令彼知解而已。又使从所教中发菩提心。从菩提心中。趣十发趣心。起行修行。入十长养心。回向十金刚心。于此三十心中。一一解其先后次第。观行法用。如先修十信心。以信决定。于理无违。次修十住真解。信解成就。于摩诃衍堪任不退故。又次修十种妙行。回向中道。以信解行三贤位满。万行周圆。即登十地。证佛道果。故名次第法用。如是教诫。是名菩萨正教。利己利人。同归至道。是为菩萨。若以恶心嫉妒。藐视他人。不以大乘道法期许。或以嗔心怀恨。或以教之未从而生弃舍。或以横教二乘声闻经律。一切外道邪见论等。宛转率意。不用条理。是以不当教小而教以小。不当教邪而教以邪。所谓良材匪匠。美器恶用。遗误学人。断佛慧命。如是横教。实非大乘心行。因斩结过。犯轻垢罪。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十六为利倒说戒也。为利说法。如来不听。何况倒说。佛藏经云。佛言。我则不听为利说法。我听清净持戒比丘。高座说法。是故凡对新学菩萨说法时。必先坚其志愿。然后尽其宗旨。此乃前后次第。如法尽教之说。如或不然。则为倒说。谤说。为利养说。得罪非细。故戒之也。言好心者。谓以大乘正教。清净法行。自利利人为心。故名为好心也。先学等者。明先自利。堪利人也。大乘威仪经律。拣非小乘毗尼教法。乃是大乘菩萨戒藏。严范身心之法。故于此法应先学也。先学者行也。广开者。解也。行解双备。堪为后昆师范。此乃好心自利。见后新学等者。明利他也。言我既为先学。当知后昆。若远若近。百里千里。为求大乘经律而来。我应如法先为其人说大乘菩萨一切苦行。其苦行者。或若烧身。烧臂。烧指。供养诸佛。即如喜见菩萨然身。药王菩萨然臂。乃至世尊然灯求偈。悉皆可证。若不烧身臂指以供养诸佛者。即为堕业着相凡夫。身相未空。人我宛然。非出家菩萨解脱道行。且不但烧身等。供养诸佛。所应力为。乃至见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此身肉手足。而供养之。何况供养诸佛。又存我身相乎。以此勘验求法者心。切与不切。必其能依教受。乃可传道。然后一一次第为说大乘正法。甚深理趣。使彼心开而无所拘。意解而无所缚。如是为说。是名正说。是名好心次第而说。乃不负先学初心。而菩萨若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或于名利无所得故。于彼所求应答不答。设或答之。当顺理说。而反倒说经律文字。或教以大乘。而又不说苦行。是为无前。又倒说经律文字。而令义无所归。是为无后。如是说者。上违佛慈。下失悲仰。中覆好心。是即与佛共诤。与法共诤。与僧共诤。此即名为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财。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化人求。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十七恃势乞求戒也。自为等者。有二义。一者。拣非为众。故云。自为饮食钱财利养也。二者。拣非为求护法。故云。自为名誉也。亲近等者。谓于国王。王子。大臣。百官。以为亲厚。恃作形势。仗彼有力之势。以形无力之人。所须财帛。亦得容易。或若乞索不得。则行打拍捶[打-丁+楚];。打拍不得。则乃牵引挽转。以相横逼取人钱财。如是一切所求。俱名不善。是为恶法求。是为多贪求。不但自己不得。若教他求。亦都无慈愍心。都无孝顺心也。都无慈愍心者。谓为菩萨者。当一心观众生。如己兄弟六亲眷属。一一使其衣食饶足。安隐无畏。而反以势乞求。以名利归己。缺少卑微归人。故云。都无慈愍心也。都无孝顺心者。应观众生如己父母。一切师长。应奉侍供养之。而反以势乞求。使其穷苦怨恨不已。故云。都无孝顺心也。者字断定。无慈缺孝。犯轻垢罪。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十八无解作师戒也。谓凡能作师者。必自有智慧。处世无碍。方堪为人师范。岂有以己昏昏。而能使人昭昭者乎。如庸医不识病原。不谙方脉。妄医人病。亦如盲人引路。俱有堕溺之患。故戒之也。既为佛子。上弘下化。必须先藉般若学解。内具慧心。外识机缘。如是师者。如来方许为后昆模范也。习学般若有三。一者文字般若。即十二部经是。二者。观照般若。即持菩萨戒是。三者。实相般若。即解佛性之性是也。此数句中。摄尽如来所说大藏教义。以诸圣师。判门有四。一教。二理。三行。四果。此中十二部经。即教。持菩萨戒。即行。佛性之性。即理。所以依实相理。而建文字之教。由文字教。而起观照行门。因观照行。而入实相理果。是故若非明了文字般若圣教。云何能得观照行解相应。若非大乘行解相应。何以得入实相理果。是故初学般若菩萨。必当先学十二部经。而起解慧。解慧虽起。若无行资。徒成狂解。如拾他劵。于己何有。是故应当诵戒。以固定慧基本。而其所诵之戒。勿诵小乘。必须日日六时持诵菩萨大戒。修行菩萨行也。言日日六时者。恐持戒人。少有怠惰。即失菩提心也。言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者。谓受戒人。虽然持诵大乘戒律。若不明戒归指。亦不能究竟无上佛果。故当解其义理。解其义者。即解佛性之性。言佛性者。即觉性也。即是一切众生本觉自性。此性。在圣不增。处凡不灭。在圣不净。居凡不垢。明得此性。本无垢净增减。即终日看经。无经可看。终日持戒。无戒可持。终日参禅究心。无心可究。如是看经。如是持戒。如是参禅。其人方可为人天师范也。而菩萨以下。释明无解。不堪为师范也。言不解一句一偈者。即不知十二部经中之义。及戒因缘者。是不知持菩萨心地戒中之义。既已经义不通。戒义不明。性理不彻。如是则自利未能。应生惭愧。况乃无知。诈言能解。岂不即是以己诈己者乎。既自欺自诳。复欺诳他人。可谓冒昧无耻者也。一一不解。此即结上不解佛性二句。一切法不知者。结上不知十二部经二句。以是不解不知。妄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第十九两舌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构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十九两舌戒也。言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翻覆两头。于中起事。所以如来因地说诚实言。乃感广长舌相。此之两舌不善。必招将来拔舌等报。故戒之也。以恶心故有二。一者。嫉忌心故。见持戒者。或与己异。二者。障碍心故。或见他人称赞供养。故见持戒比丘。斗构两头。使彼此不安也。持戒比丘拣非名字沙门。乃是有德有行贤圣僧宝。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者。正明贤圣僧也。香炉乃十八种法器中一。其义有二。一者。以表信根。深入法界。信为首故二者以表净行。圆五分身。皆繇行故。言行菩萨行者。拣非小乘之行。既是行菩萨行。即与己行合同而为菩萨者。正当成人之美。共转法化可也。岂得斗构两头。于中取乐。或复取利。是乃自家坏法门也。斗者。交兴恶也。构者。引是非也。两头。即两边语。以此斗彼。以彼斗此。构使两家成恶故也。言谤欺贤人者。正出两头语义谓比丘本皆贤圣。乃以妒忌之心。而起无根之谤。反说无恶不造。以使彼此不安。如是毁谤贤人。犯轻垢罪。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当行放生业。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二十不行放救戒也。放者释放。救者护救。不行放救。则失菩萨慈悲心行。故戒之也。以慈心故者。谓修菩萨万行以慈心为根本。所以恒用此心。与众生乐。欲与其乐。先拔其苦。以离苦故。方能受乐。是故常行放生而为业也。应作是念等者。承上所云。既行放生为业。应当作观。坚其放生念头。作何等念。应观一切男子。即是我父。一切女人。即是我母。何以知然。以我生生无不从之而受生故。既生生从之受生。一切男子女人。岂不是我多生多劫之父母乎。若推而广之。即六道众生。皆是我之父母。今若杀而食者。非即杀我多劫多生之父母乎。言杀我故身者。上即从疏至亲。此即从亲至切。而切不过己身。亦是杀我故身。益以见放救之心当急急耳。亦乃可见我与众生。同此一身无差别也。一切地水是我先身者。释上杀我故身义。谓昔投胎之始。先以父母赤白二种水土。和合凝结为一。以是妄识。而生妄见。观见父母。情爱不已。即投其中。故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者。火。即暖。风。即息。以是识息暖三。而为其体。若非识息暖三。连持赤白。而此色身。即时败坏。所以云本体也。既是先身本体。犹是切于父母。所以作念。常行放生为业。不但此生行放生业。即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皆应方便善巧救护。解其苦难。或假财宝。或以好言。种种转彼行杀者意。以解受杀者之苦也。常教等者。上明以财方便救度众生。此明以法方便救度众生。财之方便有限。止救现前一生之苦。法之方便无穷。能救生者。死者。生生世世。永脱轮回多生之苦故也。若父母下。正明救度死后众生苦也气绝魂逝曰死。于世无干曰亡。谓于父母兄弟死亡日时。果为孝子贤弟。应请大戒法师。讲菩萨戒经律。以此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云何知之。以大乘毗尼法。有生善灭恶之功。除罪获福之德。以此资亡。使彼障开慧发。得见诸佛。罪灭福生。脱三恶趣。得生天上人间故也。如是救护众生。是名菩萨报诸佛恩。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此总结劝之大略也。如是下。结法也。应当下。劝修也。如灭下。引广也。谓诸佛子。如是十戒。应当于此一一修学。敬心奉持。刻刻珍重。勿使忘失懈怠。始为善戒法门中真子也。以上十重二十轻戒。乃出家菩萨全遮。在家菩萨有开有遮。凡为师者。当深研之。以下二十八轻。亦复如是。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八

首页12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浅释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