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二

发布时间:2019-06-26 11:38:36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二

○三华光请释(二) 初总标报化 二别明当机。

○初总标报化。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

此总标明体用不分。报化无二之义。言尔时者。即本舍那如来。举因明果劝修时也。此之华台舍那。赫赫大光明座。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俱已解见前文。言一切世界佛者。是千百亿化身释迦如来。展转化化无量无尽智慧如来。居一切世界中。说法利生。以表从心地戒法中。出生无量无尽智慧佛也。下卷文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者此也。

○二别明当机。

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座而立。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名相。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惟愿说之。惟愿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如来百观品中已明。

此一节文。总承前义而来。自从是时。释迦身放慧光。人天生疑。玄通光主。放光聚众。请问光相。释迦擎众。至舍那所。代前二问。请决其疑。舍那领答。从凡至圣。即以心地为因。当成佛果。果中境界。一一发明。又恐大众虽闻心地为因。不知是何心地。故又广开名相。为三十心。十地。既有如是之名。如是之相。必有如是之义。若不发明义趣。将使行者莫知趣向。执相迷心。执事迷理。故华光王菩萨。请解其义。正谓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明也。是座中有一菩萨者。即上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萨也。华光王大智明者。前云玄通华光主。此云华光王大智明。正显此心地戒法门。非具大智慧者。不能通问。所以断惑证真。必以智慧为首故也。从座而立。身业之诚。白卢舍那佛言。口业之诚。身口如如。心契实相。则意业之诚也。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四十法门名相。名相虽多。以相求之。则名相又为略。故云略开。名相且略。其义尚广。其中一一义趣。修断观智。未曾解了。必请详明。故曰。惟愿说之。惟愿说之。重叙请意。以表翘诚之至也。言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者。此请正观。乃起方便观行。以期佛果故也。妙极。即妙觉果海。金刚。即坚利之智。谓若至果海。非金刚智不能。此智一起。诸物不能坏。而能坏诸物。一切杂染。诸恶种子。断尽无余。故云。妙极金刚。此智。具足一切功德。故云宝藏。能为一切贤圣修断方便。观智根本。故云一切智门。如来下引证。以明此处文义。在大部内。如来百观品中。已更详明矣。

○四舍那酬释(四) 初释十住义 二释十行义 三释十向义 四释十地义。

○初释十住义(二) 初总标牒问 二别解其义。

○初总标牒问。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发趣中。

此牒大智明菩萨。请释其义。诫听许说十住进修地位观行之义。

○二别解其义(十)。

○初释舍心位。

若佛子。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主者。造作我见。 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十二入。十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假成诸法。若内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现前故。舍心入空三昧。

初释舍心之义。即檀波罗蜜也。别经名发心住。谓于诸劫之中。行十信心。不作邪见。广求智慧。而行舍心。舍有十种。总即唯三。财。法。竭尽舍也。问。心地法门。位有四十。初明舍心者。何也。答。欲令趋佛道人。一切解脱。始望无上菩提。无余涅槃。若于身心世界。不能尽舍。纵能修行。居然全体凡夫。入道何繇。以故首示。真为生死。志求佛道。应当渐渐。从外舍去。以至内舍。内外俱舍。舍亦复舍。如是之人。名为肉身菩萨。乃可入道自利。因此檀度。则能广摄众生。而诸众生亦易从化。若夫三贤位人。惟舍二执粗惑。还有微细我法二执。亦要尽舍。方证佛果。是故一切菩萨位中。必以舍位居先。故初明舍心也。若佛子者。标能修之人。堪当大法。代佛化导。故称佛子。一切舍者。标所修之法。理智观行。三轮体空。内而根身。外而器界。一切诸有为相。无所顾惜。俱能舍之。无有追悔。故云。一切舍也。下凡佛子二句仿此。国土城邑。至一切舍一节。正明佛子舍心体用观照之义。言国土等者。释上一切舍事。以显。空观门也。谓乞宝位。即舍国土城邑。不作主宰想。如乞安养。即舍田宅。金银。明珠。不作贵重想。如乞奴婢。即舍男女。乃至己身。不作情爱想。尽其所有。悉无一毫贪恋。但凡有为诸物。一切尽舍。何以故。以满檀波罗蜜。庄严无上菩提故也。无为无相。至不舍不受一节。申明一切舍观之义。国土城邑等外物。属于疏分。舍之犹易。男女己身。属于亲分。己舍之甚难。且己身视男女。尤亲。云何难舍能舍。以此菩萨。了达身世。一切皆空。本来无为无相。实无有法。悉繇无明不觉。展转现起。于是我相人相。人我之间。情之所知。目之所见。妄认为实。遂尔假借众缘合会而成主宰。称我称人。千臂经云。假会合成。立名生者。主字。念作生字亦可。谓即不识缘生如幻。执我执人。造作我见。种种取舍。繇是我见造作。故受生灭流转。无有休息。 轮回不绝。十二因缘等者。正名假会合成。立名生者。以显缘生性空之义。十二因缘者。盖以无明为因。行即为缘。行为因识为缘。识为因。名色为缘。名色为因。六入为缘。六入为因。触为缘。触为因。受为缘。受为因。爱为缘。爱为因。取为缘。取为因。有为缘。有为因。生为缘。生为因。老死忧悲苦恼为缘。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故法华云。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既从因缘有。亦从因缘灭也。无合无散无受者。释上因缘如幻。法体本来灵明绝待之义。盖此因缘之法。缘会而生。法体本来不生。以本无生死流转之法。故云无合。缘尽而灭。法体本来不灭。以本无解脱转流之法。故云无散。既无生灭合散。其中亦无受彼生灭者。故云无受者。十二入等者。上言十二因缘。是即总举三世生灭因果。此下别释现在之法。而欲一切众生。在此六根门头荐取。不致向外驰求。楞严所云。轮生死。证涅槃。皆汝六根。故于六根荐取。十二入者。六根六尘。互摄入故。亦名十二处。谓眼为色入处。色为眼入处。耳为声入处。声为耳入处。乃至意为法入处。法是意入处。所谓单根不立。独境不生。根境相对。自无体性之义。十八界者。界是分位。六根六尘六识分位之疆界也。五阴。亦名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质碍曰色。领纳曰受。缘虑曰想。迁流曰行。了别曰识。其云阴者。以此五种盖覆吾人本有真性故。其云蕴者。繇此五种集聚蕴藏而成妄身妄心。受无量生死故。此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如来于诸经中。处处演说。为迷心者。开心说蕴。为迷色者。开色说处。为俱迷者。开蕴说界。此之三科五蕴开合之法者。无非要令一切众生。知此虚幻。犹如空华。若能于此空华。了知是妄。则当下永无生死轮转矣。一切一合相者。此明菩萨观智。即妄以明真义。谓观身心世界。一切诸有为法。当体全空之性。本来无为无相。不繇假合而成。故曰一切一合相也。一合二字。正说无为无相之处。与上假会合成之合字不同。既曰无相。又曰一合相者。总无相中而妙言之。无我我所相者。此句总结上义。所言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有为法。既一合相。谁有我者。推一我相。终不可得。既无有我。谁有我所。究一所相。终不可得。以是故知因缘和合诸法。皆是假成也。是故所言若内一切法。五蕴身心等。若外一切法。国邑男女等。此内外一切法。悉皆空故。是以虽舍。不见有我。为能舍之人。亦不见有物。为我所舍之法。二性空故。其中自亦不见有受施者。以是三轮体空。故云不舍不受。菩萨尔时等下。结承舍观之益。谓如上三轮空舍。菩萨当尔之时。是名如假会幻化观照现在前故。而令舍心证入真空三昧。正定正受之利益也。如假会观。现前故者。谓此十住菩萨。修习空观。荡一切法。无所有相。今既于假法上而修舍心。似同假观。故名如假会观现前也。此义千臂经中广明。如是舍心。如是舍行。是名佛子无相舍心体用观照也。

○二释戒心位。

若佛子。戒。非非戒。无受者。十善戒。无师说法。欺盗。乃至邪见。无集者。慈。良。清。直。正实。正见。舍。喜等。是十戒体性。制止八倒。一切性离。一道清净。

此释戒心之义。即尸罗波罗蜜也。别经云治地住。谓乃常随空心。行诸法门。以严戒品。此戒总有三聚。十无尽戒。则则三千八万无量戒也。非非戒下。至无集者一节。正明佛子戒心体用观照之义。千臂经中。于此非非戒上。有非戒二字。言非戒者。谓佛子之大戒。不同诸小乘人。有戒相可持。但束其身。而于戒性不能究竟明了。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惟以菩萨大乘佛戒。体如虚空。受而无受。持而无持。乃为非戒。而不堕常见故。非非戒者。谓佛子之大戒。又不同诸魔外道。分别有无。其言有戒。即持牛狗等戒。望生天上。其言无戒。即不受戒。妄谈无戒可持。说淫。怒。痴。皆是梵行。恶骂捶打。无非佛事。纵贪嗔痴。恣杀盗淫。未得言得。未证言证。疑误众生。自迷迷人。大妄语人。师及弟子。俱堕恶道。以是菩萨大戒。无受而受。无戒而戒。虽则了知性戒。体如虚空。本无垢染。不妨随顺性戒修行。是故云非非戒。不同断灭见也。言无受者。者字牒定佛子。于小乘魔外诸所有戒。皆不受行。故云无受者。十善戒者。正明佛子大戒。谓此菩萨。所以不受行诸不善戒者。以但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所说十无尽藏波罗提木叉清净妙戒故也。言无师说法者。千臂经云。名无师说法戒。此即光明金刚宝戒。言十善戒。固为诸佛菩萨修行法门。乃即一切众生本体性中。各具足者。非从师说而有。故曰无师说法戒。欺盗乃至邪见。无集者。此明恶戒体空。欺。谓欺诳。盗。谓盗窃。俱从邪魔外道之戒而言。非泛指者。乃至二字是超略言。谓此恶法之多。不能枚举。假此二言。以该淫。杀。贪。嗔。痴等。诸恶法也。邪见。即不正恶知见。具该六十二种。言无集者。谓小乘善戒。尚且无持无受。岂况欺等恶法。反可集聚于心耶。故云无集者也。慈。良。清。直。至是十戒体性一节。申明佛子戒心体用之义。所云慈者哀愍一切。则无杀生之念。良者。温和善熟。则无盗窃之事。清者。体湛澄洁。则无染污之行。直者。正直无私。则无虚诳之语。正实者。邪妄虚浮尽遣。则无沽酒之事。正见者。丝毫邪僻皆除。此一摄三。即不说四众过。不自赞毁他。不讪谤 三宝。舍。谓能舍而不吝。则无悭惜加毁之心。喜。谓喜而不恚。则无嗔心不受悔之意。等者。统余法言。谓此八者。是前十善妙戒之全体性。故云。是十戒体性。制止八倒三句。结明佛子戒心体用之益。谓此十戒。全体本性大用之力。即能禁制止绝凡。外。八种颠倒。言八倒者。凡夫四倒。即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小乘四倒。常计无常。乐计无乐。我计无我。净计不净。此之八倒。总不达如来真常四德故耳。言一切性离者。菩萨了达自性本源之戒。谓不但恶戒体空。即善戒。亦体空。何以故。以属对待故。善恶俱性。空于何有。其于正戒性离。邪戒性离。有戒性离。无戒性离。持戒性离。毁戒性离。得戒性离。失戒性离。乃至一切依他偏计颠倒等性。俱永远离。故云一切性离。一道清净者。谓此颠倒之性。既已远离。唯证一道无师所说清净体性。光明金刚宝戒。独露显现。以不思议业用。饶益众生。如是受持。方名佛子戒心体用之观照也。

○三释忍心位。

若佛子。忍。有无相慧体性。一切空空忍。一切处忍。名无生行忍。一切处得名如苦忍。无量行。一一名忍。无受。无打。无刀杖嗔心。皆如如。无一一谛。一相。无无相。有无有相。非非心相。缘无缘相。立住动止。我人缚解。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

此释忍心之义。即羼提波罗蜜也。别经名修行住。谓能修行忍力。长养众善根故。忍者。谓于逆顺诸境。安然自如。乃即造道之强力也。忍有多种。此中具六。以该一切。有无相慧体性。至无无相一节。正明佛子忍心体用观照之义。有无相慧体性。一切空空忍者。千臂经云。此名无相慧忍。有。即本有。不从外得也。无相。即如如理。慧。即如如智。谓此菩萨忍心。不在事迹之间。亦不离事。于此不离不即之处。本乎无相慧体。而起无相大智慧光。观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悉如虚空。无有色相。无彼无此。实无二法。惟一体性。性净无物。即以无相之能。开化无相之所。达入一切空空。故云。有无相慧体性。一切空空忍也。一切处忍等者。千臂经中。名曰普愿行忍。谓一切空空之忍。凡一切处。无所非忍。以一切处所忍之心。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以无生灭。二俱离故。即入无生。故云一切处忍。名无生行忍也。言一切处得名如苦忍者。千臂经云。名耐怨忍。菩萨因契无生行忍。更为法界有情。修持三种大忍。每被他人妒害之处。不见有苦可忍。菩萨达境惟心。心不自心。因境有心。境不自境。因心有境。心境一空。得名如苦忍。所谓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也。无量行一一名忍者。千臂经中。名曰无量行忍。此即推广所忍之行。总收上一切处。能忍心智。与夫所忍心法。然虽无量行门。种种不同。是则皆依无相慧体而起照用。是故所云无量行。一一名为无相慧忍也。无受。无打。无刀杖嗔心。皆如如者。千臂经中。此名安受苦忍。申明空上一切处如苦忍之事迹也。谓上难忍易嗔之中。分明以受刀杖所打。菩萨了达三轮体空。即其内心而推。觅一受相。了不可得。则无受打之我相故。即其外境而推。觅一打相。本不可得。则无打我之人相故。即其所中而推。刀杖本寂。则无所打刀杖之众生相。即其能中而推。心本自如。则无忍苦嗔心之寿者相。故云无受。无打。无刀杖嗔心也。所言皆如如者。此句释上三无字义。以显三轮空寂。四相无从。故示总相云。皆如如也。无一一谛。一相等者千臂经中。名曰谛察法忍。此二句义。释明皆如如意。问。既曰受打刀杖嗔心。根境历然。何故又曰。无受打刀杖嗔心。皆如如耶。答。所言皆如如者。以无相慧体性忍中。本无世出世谛真俗二法。故云无一一谛。此即不堕常见。一相者。实相也。虽云无二谛相。不堕常见。惟恐又作断见理会。故揭一相示之。不堕断见。十住菩萨作空观时。观一切法。当体皆空。无中无假无不空。惟空无相。故云一相。无无相者。此句双申上义。问曰。既有一相。何名无一一谛。既云无一一谛。何有一相。岂尚有一相可得。而云无一一谛耶。答曰。云一相者。即谓无相。无相而相。相即无相。实无一相可得。故曰无无相也。有无有相。至缘无缘相一节。展转释破外道偏计之性。以结忍中无相慧体性之义。有无有相者。乃总遣所忍之法相不可得。非非心相者。乃总遣能忍之心相不可得。缘无缘相者。此乃双遣能所俱相亦不可得。此三句义。是紧贴上无字说来。发明上无相亦无之义。有相者。下乘也。无有相。是所忍之法本空。而有此无有相。又非真空。心相者。下乘也。非心相。是能忍之心本空。而非此非心相。又非真空。缘相者。下乘也。无缘相。是忍智中本来能所一空。而缘此无缘相。又非真空。惟菩萨能所心境俱空。空亦复空。方是无相真空。实相法忍也。立住动止等者。总结显忍心。观智。破依他性。令证圆成实性也。立。谓站立。住。谓安住。动。即行动。止。即卧止。我。乃对人相而称。人。乃对我相而举。缚者。不空之凡相。解者。能空之圣相。于上有无有相等。一切诸相。菩萨二六时中。四威仪处。一一照破。于立住动止。其相无寂感之分。于我于人。其相无彼此之分。于缚于解。其相无圣凡之分。诸相既无。何有一切法耶。忍法既无。只有慧体。自照自观。以为忍行。又何忍相之有哉。故曰。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此则名为观自在。金刚云。若有我相。人相。即非菩萨。又千臂经云。于一切法。悉皆无相。了了分明。忍性空寂。不可得故。皆此义也。如是行忍。是名佛子无相慧忍体性之照用也。

○四释进心位。

若佛子。若四威仪。一切时行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而见一切有无。如有如无。天地青黄赤白一切入。乃至三宝智性。一切信进道。空。无生。无作。无慧。起空入世谛法。亦无二相。续空心通达。进分善根。

此释进心之义。即毗黎耶波罗蜜也。别经名生贵住。谓生在佛家。种性清净故。梵语毗黎耶。此云精进。谓精而不杂。进而不退。即前施戒忍三法。勤策不怠。乃智行无间之功力也。若四威仪。至亦无二相一节。正明佛子进心体用观照之义。四威仪者。即行。住。坐。卧。四行精进。遍诸行故。以行字表其象。一切时者。即二六之时也。行伏空者。即是空观。假会法性。即是假观。登无生山。即是中观。三贤菩萨。名伏忍位。初住位伏空。二行位伏假。三向位伏中。虽分为三。是各依本位得名。实互融摄。一而三。三而一。菩萨于此行。住。坐。卧。四行法门。以有威可畏。能折伏众生。有仪可表。摄受众生。即于此四仪处。一切时中。进修菩提。降伏其心。而入于空。无法可得。如镜中相。无相可得。此即行伏空也。言假会法性者承上。谓虽常入真空。观照诸法一切体性。然而假合而成。即假而真。离真无假。此即行伏假也。于假法上当体明真。故云。假会法性。言登无生山者。谓此菩萨修无生理。最高最显。在尘出尘。迥超二边。得无所碍。如登山顶。高出无碍。名登无生山也。菩萨既荡一切法空。不见纤法可生。复观一切法假。不见毫法可灭。以无生灭。空假皆真。双伏中道无生。故以登山为喻也。而见一切有无者。申明登无生山之义。菩萨于四威仪。一切时中。思惟真谛之理。发生一切无漏智慧。了见一切内外四大。有无性相。诸法性空。空无所有。故云。见一切有无。如有如无等者。牒定所观世出世间染净诸法。先观世间之法。以无生心。见天地中。包罗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若根若尘。有质对待者。名一切显现色。若根若尘。无质对待者。名一切无表色。如四禅天。定中果色。并五根中一分净色。及缘想过。未来。种种境界。现虽对待。无可表示。虽云。无可表示。总色像摄。一切色相。元无实体。色法如此。心法亦然。无有一法。不是如来藏心。性净明体。故云如有。如无。一切入也。乃至三宝智性等者。此观出世间法也。三宝。即佛。法。僧。智性。即法身。般若。解脱。一切信进道。即一切贤圣诚信进修之道。空。无生。无作。即三解脱门义。谓此菩萨。繇观世出世间。真净体性之理。性净无物。故得证入三解脱门也。其空解脱门者。菩萨观照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其体本空。即悟自性真空。而不随因缘生。故得解脱也。无生解脱门者。即无相解脱门也。承上既观诸法。一切皆空。无相可得。既无有相。即悟自性常生。而不随因缘灭。故得解脱也。无作解脱门者。即无愿解脱门也。菩萨既观诸法。空无有相。则无愿求。既无愿求。即不造作生死之因。以无生死因故。即无有果。故得解脱。解脱。即自在义。门。即通达义。以三解脱。得至涅槃。故云三解脱也。无慧者。承上所观诸法。既不可得。能观智慧。岂可得哉。故云无慧。起空入世谛。法者。谓向以观凡圣有无诸法体空。即证入空定矣。此空不同声闻。缘觉。沈空滞寂之空。乃观实际理中。纤尘不立。今世门头。一法不舍故。虽证于空忍。而不住着。即从伏空定忍。而起入世谛法。虽然入真。入俗。亦无二相。无二相者。谓入真不着真。而入俗不着俗。故云无二相。续空心通达等。此二句者。结显无相精进之心。体用观智之益。续空心者。乃即从假入空。从空入假。空假圆融。通达无碍。以是通达实相心故。名续空心通达也。进分善根者。善根。即菩提本妙心。为众善根本故。即此无相心。发起种种精进。心心相续。念念无间。分分增进。永无退转。趋向佛位。故云进分善根。千臂经云。佛子于四威仪。进修菩提之时。即得证入一切三宝智性。真净体性。常得现前。则得生生值佛。见法见僧。世世精进。学佛威仪。于伏空忍之理。亦不见四威仪。证无生空。是以不进而进道也。又法句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如是精进。是名佛子进心体用之观照也。

首页12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浅释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