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圣一法师:《地藏经》讲记

发布时间:2019-10-07 09:23:08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圣一法师:《地藏经》讲记

圣一法师:《地藏经》讲记

  序

\

  华藏沙门净空

  甲子仲春,余应香江佛子之邀,为演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同参研习,以是因缘,得访故人圣公长老于宝莲。展读圣师之地藏本愿经讲记,踊跃欢喜,不能自胜;复详披究,见其词坦义明、质直诣实、言近指远,深契当机者也。夫佛法宗旨,不外教人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是谓之三宝也。而其修学入门,无有不从地藏始也;首求心地建设,明因果、详事理、坚信心、启智慧、光大孝道,止于至善之域,即心地无尽宝藏也。发之大宇为慈悲,观音表之;终始不离智慧,文殊表之;充实美满、幸福之人生,普贤大行是也。是以四大士总表佛法全体大用,何迷信之有哉!以少宣传,致令世人莫解正真,生种种误会,自失胜利。惜哉!今圣师于劫后,欣逢胜缘,复演之九华,深得意旨,以名号、布施、见闻三品,结归三宝,发明一经真实功德,利济无穷,自非具眼知识,莫能之也。读竟如饮廿露、如获至宝,即于讲席,普劝流通,使天下学佛之士,各各了知,正修行路、不堕邪见、不造恶业、心开意解、增长福慧,庶不负佛祖之悲愿,大士之宏誓,暨圣师之婆心苦口也。

  佛历三○一一年清明前一日华藏沙门净空谨识

  叙言

  一九七九年,吾回祖国朝山,始登九华,瞻礼地藏菩萨圣迹,缅怀过去,无限感慨!八○年复来,与群公晤面,交谈甚欢。八一年再睹,名山增色,僧尼倍多,佛事齐备,梵音唱诵,昼夜无间。八二年因缘时至,诸山长老、普全和尚、仁德法师鼓励之下,洽逢中秋佳节,开讲本经。又承安上法师,允诺翻译,佛协会领导同志协参赞助,诸缘成就,在祗园大殿,宣讲地藏本愿经。每日上午讲经,下午写稿,不期三十五日,案头积稿,大致可观。整个教理,包含深浅,初心学者,亦易研究。一方面明白佛教大意,一方面由解生行,离尘脱俗,无忝僧伦,置诸座右,不无小补。若在家修行,分明因果、酬报亲恩、奉公守法、建立良好风纪、报效国家,亦甚适宜。此次讲经圆满,荷蒙缁素大德,皆大欢喜,圣一非常感激。更有法会同仁,询及缮稿问题,付印流通者,故略叙梗概,以待后缘云尔。

  一九八二年农历九月十九观音圣诞日

  圣一    谨叙于大九华山旃檀林

  地藏本愿经讲记

  【地藏菩萨本愿经】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此是三题,第一经题、第二人题、第三品题。

先讲经题

  今日在九华山讲地藏经,缘起三年前。一九七九年,我来九华朝山,初与仁德法师、诸山长老见面,又与马书记相识。第二年--一九八○再来九华,仁德法师即议拟欲不慧来山讲经,我说祖国大德法师很多,何用后学来献丑,是不敢当。一九八一年,复来朝山,此事重提,又加马书记赞请。当时不过说说而已,不期今八二年,便成事实。佛说万法从缘生,缘会即成,不我欺也。所以此次讲经,实感谢仁德法师,及诸山长老为发起人,更感谢马书记,乐助其成。尤其是马书记,为国、为民、为教、为九华山贡献甚大。今日九华在全国名山中,不亚普陀山,每年都有超过千千万万人来朝圣迹,见闻随喜,皆种善根。

  今日祖国佛教落实--寺庙重兴、培育僧才、佛法流通。南京刻经处,曾印普门品、金刚、法华、地藏等经,印得非常好,是线装的。佛法既已流通,人人得以受持、读诵;然而佛经道理很深,一般人不能了解时,须人解释,因此就有讲经法会。但是祖国法师甚多,用不著我来讲,该请仁德法师及诸山长老,可是他们很客气;我此次亦不过来祖国参学,向各位大德学习,其中有欠妥之处,还请各位大德指正。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过去已有七佛出世:第一是毗婆尸佛,第二是尸弃佛,第三是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孙佛,第五是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叶佛,第七是释迦牟尼佛;将来还有弥勒佛等九百九十五佛出世。每位佛出世,都说法教化一切人;因为人人皆有佛性,从性起修,功圆果满,皆可成佛。

  但是一般人迷而不悟,佛就对机说法,令其自觉。因为人的根机不同,佛说的法就多了。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罗国,十九岁出家,五年参学,六年苦行,三十岁便成正觉。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所说的经中,有一部地藏经。何故佛要说「地藏经」呢?因为佛临灭度时,还有许多众生未曾悟道,在苦海中浮沉,佛特意将此等众生,交给地藏菩萨去度,故说此经亦是『托孤付嘱经』。此经在天上,佛为报母恩而说,又可以说是『佛门孝经』。地藏菩萨在因地中,多次为救母难,发大誓愿:『度尽众生,方证菩提。』以此功德愿力,令多生父母离苦得乐,转凡入圣,说是佛门孝经,一点不差。地藏菩萨以大神力,时时处处,度化众生,离三途苦,得人天乐;在人天道上,方能修行悟道,又可以说此经是『人天因果经』。此经佛说已有三名,我不能尽说其义,希望各人自己去研习领悟。

  平常诸方讲经,多用天台宗五重玄义解释经题,我今亦不能例外。五重玄义,玄者微妙难思,义者深有所以。五重者: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名』是假名:法本无名,诸佛为法安名。假名之下,必有实『体』,行者寻名得体。『宗』是宗旨:体非宗不会,得旨会体。『用』是功用:无量功用,不离本宗,因用明宗。功用现前,力有深浅,则『判』归大小权实『教相』矣。是名五重。

  此地藏经以人、法为『名』。以诸法成就为『体』,真如也。以愿力度生为『宗』,依理发愿也。以断惑证真为『用』,依法修行也。以引权入实为『教相』,满众生愿也。略标此经五重之义。

  古德释经题,有七种立名,不离人、法、喻(单三、复三、具足一)。以人立题者,如阿弥陀经。阿弥陀是梵语,此云『无量光』,即见性悟道之时,其光明无量:阿弥陀又名『无量寿』,吾人得法之时,了诸法本来,不生不灭,常住世间,法寿无疆。人即是法,所以以人立经题。以喻立题者,如梵网经。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每一世界,教法不同,所以菩萨到无量世界,亲近无量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方能成佛,是以喻也是法,因此有的经以喻立题。以法立题者,佛将所得之法,为人演说,如般若、涅盘、方等等经,皆是以法立题。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人、法、喻具足的经题。不一一解释。

  此「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题。「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菩萨二字,具足应云「菩提萨缍」。菩提是佛道,萨缍是众生;菩萨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欲度众生,必须先求菩提,以菩提之法,方能下化众生。欲求佛道,必须先度众生,众生度尽,菩提始现。所以上求菩提,即下化众生;下化众生,即上求菩提。两名一义耳。

  「地藏」是名,「菩萨」以德立名。地者,心地也。人心如大地,大地能生万物,人人皆知;心地能生万法,则众不知,必假佛法,发明心地,心地含藏无量清净功德,以此功德自度,自成佛道;以此功德度他,令他成佛道。何以故?此无漏功德,无自性故。所以能自度、度人,皆成佛道。佛法是平等的。孔子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名之为仁。』也是这个道理。

  地藏菩萨明白这个道理,就依理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发先度人成佛之愿,所以名为大愿。又是本昔所发之愿,故名「本愿」--其本愿在本经中,有四处说明。一切菩萨,皆有本愿:例如文殊发愿,令一切众生得大智慧,发菩提心,此是文殊本昔之愿;普贤发愿,令一切菩萨修万行、趋万德,此是普贤菩萨本昔之愿;观音菩萨寻声救苦,现身说法,此是观音菩萨本愿。不但菩萨有本昔之愿,即释迦如来在法华经中,亦显露其本昔之愿。方便品云:『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又云:『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本愿二字,的确是诸佛菩萨,在本昔发心时,所发之愿也。

  地藏菩萨昔日所发之愿,从愿起行,由行得力;得神力时,就能度一切众生--已成佛、当成佛、未成佛。则地藏之愿,真实不虚,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得大神力时,就能将一身分为无量身,一一身度百千万亿人,所谓「化现金容处处分」。佛灭度一千五百年,菩萨降迹新罗国王家,姓金,号乔觉。在我国唐朝高宗永徽四年,金乔觉廿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而来,至江南青阳县九华山,端坐九子山头七十五载。至唐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计九十九岁。时有阁老闵公,每斋百僧,必应一位,请洞僧足数。洞僧乞一袈裟地,公许之;其衣遍覆九华,遂尽喜舍。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后亦离尘脱白,反而礼其子为师,故菩萨像,左道明,右闵公。菩萨端坐九华七十五载,深入禅定。禅定是神力之根本,大士独居修禅时,九华山志曾有大士送童子下山诗一首:『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摆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九华昔叫九子山,因李白赠青阳韦仲堪诗而得名。诗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经」是通题,通一切经故。经之一字,在中国解释,有训常,三世不易故;训法,十方同尊故;训贯,贯串一切法故;训摄,摄化所度机故。

  又依我国圣贤之典曰「经」,因此佛经也名经;多加一契字,谓如来所说之法,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如来说法,应机设教,不深不浅,故能契理,又能契机。法华经方便品云:『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据此文,则如来能将不可思议之妙法,以方便智而演说之。故能契理,又契机。

  印度「经」之一字,梵语修多罗,含五义不翻。一、涌泉,义味无尽。故凡诵经者,至心诵一次,可能领会一义;无量次,则解无量义矣。二、出生,能生妙善故。凡诵经者,不久依仗经力,化刚为柔、变愚成智、罪灭福生,成就种种善法。三、绳墨,楷定邪正故。修行邪正,以经语为准则。金刚经云『有四相,即非菩萨;无四相,乃名菩萨』。四、显示,能示正理故。诵经相应,因地一声,便得法悟道。如六祖闻金刚经,大彻大悟。五、结蔓,贯串诸法,庄严法身故。

次释人题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是人题。

  经是西国文,须人翻译。最初翻译是汉朝竺兰、摩腾二位高僧,翻四十二章经。其次,鸠摩罗什翻金刚、法华、维摩等经。迄唐朝,「实叉难陀」翻八十华严,及此部地藏经。「实叉难陀」是我国唐朝时,于阗国人。于阗是北印度国,此云地乳。因国王无子,祷毗沙门像,剖额得婴儿;因不饮人乳,神像前,地隆起如乳状,神童饮吮,长大为王,故以此立国名。

  「三藏」是经、律、论。「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圣之良药。所以佛弟子,先持戒,令身口清净;次修定,而动惑;后修慧,而拔惑。断惑证真,则入圣域矣。

  所以出家人必通三藏,以三藏之法为自师,亦为人师,名三藏法师。而号「沙门」者,乃实叉自谦。沙门是梵语,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云「息心」。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实叉难陀」是译者之名,此云学喜。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此尊者勤学三藏,法喜现前,故名学喜。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这是品题。

  地藏经三卷,十三品。大意如下:第一天宫神通品,与第二分身集会品,此二品明地藏乃能化之主。大士分身无量,深入泥犁,以孝行化,令出三途,生人天之幽冥教主也。第三众生业缘品、第四众生业感品、第五地狱名号品,此三品明地藏所化之机--即不孝双亲、不敬三宝、造业受苦者。第六如来赞叹品、第七利益存亡品、第八阎罗王赞叹品,此三品明度生之缘--即烧香、诵经、造幡、造像,种种善缘也。第九称佛名品、第十校量功德品、十一地神护法品、十二见闻利益品、十三嘱累人天品,此五品明成佛之因--即令人至诚念佛、布施财法、度尽众生之菩提正因也。若明乎此则全经大旨洞然。

  「忉利」是六欲第二重天,此云三十三,在须弥山顶。四缍各有八天,中央善见天,是帝释所居;帝释是天王,馀三十二天是天子所居,合称三十三天。如来出世,佛母七日殁,生此天。佛将灭度,故升天为母说法,以报母恩。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现大神通,召集会众,故名「天宫神通品」。「神通」二字,在中国易经有云:『阴阳不测之谓神,寂而不动,感而遂通。』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予谓六根清净皆得神通;眼根清净,天眼通;耳根清净,天耳通;身根清净,神足通;意根清净,有宿命通及他心通;若烦恼漏尽,即了生死,成就漏尽通。

\

  佛以神通现种种身,具一切智,说种种法。如来有不可思议的神通,今佛在忉利天放无量光明云,乃佛神通之一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今释经文。诸经首皆具六种成就,证明是佛所说,又名证信序。第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说法主成就、五处所成就、第六众成就,六事成就,方能说法。

  第一信成就。不信何用闻,我们学佛,第一条件就是信。信仰三宝,绝对信,信之极点,证入三宝之体。三宝不从他得,佛宝者,汝之性也;法宝者,汝之智也;僧宝者,汝之行也。所以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者,三宝之别名。信则万法现前,故一切经,从信而入。儒家则云:『不诚无物。』「如是」二字,是『信成就』;信则言「是法如是」。故信是第一成就。

  第二闻成就。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佛法虽大,或见色明心,或闻声悟道--如来在世说法,弟子闻声悟道。金刚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此是闻法直下承当,从闻信入,故云『闻成就』。否则成就个什么?

  第三时成就。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吾人修行,善根成熟,悟果自来。普门品观音三十二应身,因善根成熟,乃现身为说法;若不成熟,虽说法亦不悟。今「一时」者,众生善根成熟之日,即是如来说法之时。法王嘉会,说听事毕,大众获法益,故云「一时」。若不获益,云何云『时成就』。

  第四说法主成就。佛为说法主。佛者觉也,无明梦觉,不但生死了不可得,而且佛境界现前;佛境界一一功德,皆能度众生了生死,返迷归悟,与佛相同。所以佛说种种法,能度种种众生,故云『说法主成就』。

  第五处所成就。佛说法必有处所,或者天上,或者人间;在人间说法多,在天上少。尤其是忉利天,佛曾两次在忉利天说法;第一、佛初成道讲华严经,上升忉利天说十住品。第二、临灭度时,与弟子俱上天宫,三月安居,为母说法毕--即说此地藏本愿经,以六道群灵,付嘱地藏菩萨。在忉利天说此经,即是『处所因缘成就』。

  第六听众成就。『为母说法』这一句是:佛有三身(法、报、应),法身清净本具,报身功德修成,应身处处应化。若化身无而忽有,则不须父母,如应身示现人间,降迹西乾,示同人法,则有生身父母。

  阿弥陀佛亦有父母。经云:『阿弥陀未成佛时,其父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后殊胜妙颜。』释迦佛,其父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佛诞生七日,母后生天。佛成道,人间说法,有缘众生度尽,但圣母未闻,所以佛升天为母说法,圣母闻法悟道,即证须陀洹果。报答母恩,以尽孝顺之道,令末法众生,人人孝顺生身父母。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所以如来为母说法,宣扬孝道,儒家亦有『百善孝为先』之说。佛经云:『孝顺是至道之法。』古德云:『在家无孝子,出家无高僧。』又云:『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观此偈,则释迦成佛道的正因是孝:因孝顺心积德而成正觉。为母说法,众弟子皆闻,皆增长孝顺善根,此是『众成就』。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此乃随喜孝顺、赞叹五浊度生之文。

  十方诸佛与释迦同体。释迦孝顺,十方孝顺;释迦说法,十方说法。十方诸佛与释迦牟尼,无有彼此之分,所以十方诸佛功德相同。佛佛道同,众生迷而不觉,故有彼此、你我之分。今日释迦为母说法,十方诸佛来集,随喜赞叹,同赞释迦牟尼佛,在秽土教化刚强难化众生,演说甚深、希有、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良以诸佛在净土成佛,无五浊,容易信此法;在五浊恶世教化令信,是为甚难。所以为诸佛称扬赞叹。

  五浊者:

  (一)见浊。良由诸法乃和合因缘而生,无有诸法自性;众生不解,妄见诸法,执为实有,便起自他、人我、彼此之见。有人我见,不能见道,故云见浊。

  (二)烦恼浊。因有人我、彼此对立,于中便起是非,而生憎爱、怨亲、嫉妒等烦恼,炽然不息,故名烦恼浊。

  (三)众生浊。烦恼内薰,发动身口七支,造取舍、憎爱等业,随业受报,六道轮回,故有众生浊。

  (四)命浊。既有轮回,则有一期受报;寿夭穷通,各各不同等命运,故名命浊。

  (五)劫浊。前四浊炽盛,三灾竞起,众苦充满,故名劫浊。

  既有五浊覆障,则一实之理难显,故如来以大神通,现种种身;以大智慧,说种种法;从实施权,以方便力,化其出三界、离五浊。过五百由旬,到宝所,则人人知三界生死是苦法,出世涅盘是乐法;从此超凡入圣,故云「知苦乐法」。若非方便力,则五浊难离,刚强难化;所以诸佛赞叹释迦如来善用方便,以大智慧神通,调伏众生,知苦乐法。法华经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定慧力者,即不思议神通智慧也。此经在法华经后说,应作如是解。

  释迦牟尼是梵语,此译能仁、寂默。能作佛事,仁济众生;寂然不动,默契真理。用悲、智立名,是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师父,我辈皆依佛学,随佛出家,故云『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佛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来,就有不可说不可说这么多佛。一世界一佛,每佛带一侍者--是大菩萨,俱来天宫。所谓『主与伴俱,果与因来』。佛佛遣侍者,问候释迦世尊:『在娑婆世界广度众生,身心安乐否?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教化众生,得无疲劳耶?』

  「世尊」是佛之通号,一切佛皆称世尊--为世出世间所共尊,故名世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浅释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