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山西安泽县名胜古迹

发布时间:2019-11-04 09:26:45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山西安泽县名胜古迹

  (一)文化遗址

  1.西洪驿遗址:位于城北21公里和川镇西洪驿村,文化层临沁河,高出河面24 米,距地表土0.9-1.2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含有陶片、石器、兽骨,陶片多灰、红两色,石器有石斧、石锤,属新石器晚期龙山型文化。

  2.川口遗址:位于安泽县府城镇川口村西沁河东岸台地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2——0.3米。采集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篮纹,器形有筒形罐、折肩壶、杯、小口高领罐等。属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

  3.白村遗址:位于城南13公里白村北高地,高归河东50米,文化层距地表60——80公分,面积约300平方米,含红、灰陶片及兽骨木炭,新石器晚期的遗址。

  4.义唐遗址:位于安泽县府城镇义唐村北山前坡地,南临季节河。面积约1.5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0.5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红褐陶和夹砂灰陶片,其纹饰有篮纹、线纹、弦纹、绳纹,器形有小口尖底瓶、敛口钵、罐、盆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5.子坪遗址:位于安泽县和川镇西洪驿村东北沁河西岸台地上。 1987年发现,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0.4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其纹饰有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器形有罐、鸡冠耳罩、鼎、盆等。属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遗存。

  6.李垣遗址:位于安泽县府城镇李垣村东北李垣河东北岸山前坡地上。1996年发现,面积约2.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0.5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绳纹鼓腹罐、壶及绳纹板瓦等残片。

  7.英寨遗址:位于安泽县良马乡英寨村北约20米沁河东岸坡地上。1996年发现,面积约3.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0.5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有魏晋时期的泥质灰陶卷沿盆、系耳罐等残片。

  (二)古城遗址

  1.唐尧城:故址在今县城北36公里唐城镇,世传尧筑城于此。

  2.合阳故城:北魏建义元年(528)置合阳县,建有合阳城。北齐并入冀氏县。故址在今安泽县东南27.5公里河阳村。

  3.冀氏故城:北魏建义元年(528)割禽昌、襄陵两县地置冀氏县,建有冀氏城。《旧唐书·地理志》载本为汉猗氏县地,后在古猗氏城南置冀氏县。元时并入岳阳县。民国为冀氏里,今为冀氏镇。故址在今安泽县南15公里冀氏镇。

  4.安泽故城:北魏建义元年(528)置安泽县,属义宁郡,隋大业二年(606)改名岳阳县,民国三年(1914 )复名安泽县。故址在今古县岳阳镇。

  5.和川故城:北魏建义元年(528)置义宁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为和川县,隋大业三年(607)省,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宋熙宁五年(1072)并人冀氏,元祐元年(1086 )复为和川县,金不改,元至元(1264-1294)中并人岳阳县。故址在今安泽县北15公里和川镇。

  (三)古代墓葬

  1.上桃曲墓葬:位于安泽县府城镇上桃曲村北约100米。据民国《重修安泽县志》载,为春秋时晋国大夫?芮之墓。卸芮,字子公,又名?豹子,晋献公时为大夫,食邑于冀又称冀芮。墓地面积约800平方米,现存圆形封土1座,底径约26米,残高约12米。墓南立有宋代状元李栋为文红砂石碑1通,高1米,宽0.5米,厚0.15 米。字迹不清。其下60米处土崖曾挖出两座汉墓。

  2.冀氏墓葬:位于安泽县冀氏镇冀氏村西北约350米。据民国《重修安泽县志》载,为春秋时晋国大大?缺之墓。?缺(?~前597) ,芮之子,又名冀缺。晋文公时为 下军大夫。墓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现存圆

  形封土1座,底径约11米,残高约6米。

  3.汉墓群:县城西沟村北台地,60年代中期卖给建材厂取土烧砖瓦,挖掘古墓多处,曾出土战国铜、陶器多件,部分回收庋藏,其中较珍贵的有青谷玉璧一件(省博物院收藏) ,少府铜章一枚,铜纺、铜鼎,兽形铜壶等(县博物馆收藏)。

  (四)古代建筑

  1.郎寨塔:位于安泽县马壁乡郎寨村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8米,现存八级。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宋代建筑。塔基石砌须弥座式,高0.85米,宽195米,一层中空,正面辟拱门,东、北面隐起板门,西面嵌清嘉庆八年(1803)诗碣1块,其余四面皆隐起破子棂窗、八角倚柱,上施额枋、斗拱、檐椽,檐椽下方叠置仰莲两层,二层以上四面均辟壶门,每层塔檐叠涩出檐。塔身五层以下收分甚小,五层以上逐渐收缩。塔顶残,塔刹不存。

  2.麻衣寺砖塔:位于安泽县和川镇岭南村西约2公里南山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 21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形制观察为金代建筑。塔基石砌,塔身底层及三至七级四面均嵌有石碣,除第四级各面仅嵌石碣外,其余各面及石碣上下均开龛雕麻衣寺塔有佛像,第级四面各嵌佛像1尊(上五下六) ,共计嵌佛44尊,第八级每面嵌佛2尊,塔身共嵌佛像336尊、毁坏21尊、尚存315尊。此塔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富有辽金砖塔华丽风格的古建筑,对研究金代宗教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3.通玄观:位于安泽县府城镇高壁村。据观内碑文记载,原名颐真庵,金兴定元年(1217)改称通玄观,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主体建筑结构为清代,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中轴线存山门、戏台、正殿,两侧为厢房。正殿面宽三间,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 )建,供奉道祖,进深七椽,单檐悬山顶。 清嘉庆年间维修,增东西角殿走廊,一体土木结构,正殿顶塌,有柱梁支撑。观内存金代石碣2方,元大德三年、清乾隆五年、嘉庆三年石碑3通,合成一组道教历史资料。其中金代兴定元年尚书礼部"敕可赐通玄观世至准"言观名的来源及规格; "混元之图"刻大清仙境混元上德皇帝及法天、济天、乐天等十位天尊的降、升月日;元代翰林撰修状元王纲振的碑文,既阐明道教精微玄妙、应世济人的深奥之理,又表赞维首赵志可、王瑛捐资修观圣举,及聘请吉州全真观超然子高弟刘志渊|主观扬道的事迹。乾隆五年、嘉庆三年的碑文,不仅记述在观内增设玉皇、三清、三宵等神位,且对王状元铭文颇有微词。元大德三年石碑,还刻有:岳阳县上郅村清真庵;洪洞县永宁村褀真庵、李堡村虚寂庵、程村谷神庵、北李村永真庵、东靳村清溪庵、柏壁村混元观;临汾县石门峪谷神庵、黄道村祺神庵、席坊村云溪庵;赵城县郇堡垒祺云庵;太平县候村玄真庵;曲沃县王村翠岭庵等名的铭文。

  4.祖师庙:城东40公里良马乡华寨村北盘秀山巅,明代建筑,白砂料石旋砌,拱圆形结构,硬山顶额椽,雕有兽形及花纹,面宽三间,入深4.3米,横宽9.6米,正面台阶型像,东西墙壁画依稀可见。

\

  5.二郎庙:城北15公里石渠村,正殿三楹,角殿两小间,创建于唐代,清乾隆十六年、同治七年两度扩建重修。正、角殿由柱梁支撑,主体结构尚存。

  6.唐王庙:位于城东南74公里石槽乡王河村,建于清嘉庆十二年,上院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六间,下院东西楼房各三间,正南戏楼大门完好。上下院落差1.8米,具有庙宇戏院两结合的鲜明特征。

  7.上庄圣母庙:位于安泽县唐城镇上庄村南。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占地面积549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依次有戏台、大殿,两侧有夹楼、配殿。大殿石砌台基高1.25米,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大殿檐下存民国重修碑1通,无记年碑1通。

  8.兴泰昌租行:位于安泽县马壁乡下唐村。据民国《重修安泽县志》记载,兴泰昌为平遥七洞村侯登朝在安泽县开办的租行,创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现仅存大门和正窑。正窑为石砌窑三孔,装修已不存。

  (五)古堡寨、关隘

  1.老寨:位于县城南55公里石槽村河南老寨岭,山岭峭立,顶部两阶平台,前低后高,成犄角形,三面以巨石砌垒,可瞭望东西数十里,火炮可直控岭下通路,相传建于汉代。

  2.大寨:位于县城南45公里马壁村龙王圪塔,东西长24丈,南北宽20丈,四面土筑围墙,西南东各留一门。地处险要,可控制西去浮山、南下沁水、东趋长子大路。相传系明末闯王部将王嘉胤监督修建,用以屯兵,四出攻取。

  3.王寨:位于城南28公里北孔滩王寨庙,村北有一土丘,如核梗塞泗河口,土丘上为四壁直立台地,前低后高,宽8丈,长16丈,间有一插旗土堆,屯兵可控制东趋上党要路。与王寨隔沁河6000米遥相对峙系南孔滩老寨岭,也有一土寨遗迹,大小形状与王寨相似。更具意味的是南孔滩村北沁河边有一小寨,宽4丈,长8丈,上呈平形,大约系老寨的前哨阵地;而与之约2000米相对的是北孔滩村中的小寨,亦似王寨前哨阵地。细观察可领略古代兵家对垒的情景。

  4.高台寨:位于城南10公里和平村半坡庄临河高台地,四周籍直壁筑围墙,临河一面有土墩,用以架炮,东壁留房屋残迹。西北三华里南庄亦有一小土寨,与高台寨沿沁湾呈对角形。看迹象两寨用以控制沁河西官道。

  5.永兴寨:位于城北19公里岭南村西山腰,建于宋代,规模形状模糊,唯东南两边留石垒残壁。该寨用以扼守南北通道,或守卫古和川县城。

  6.唐王寨:唐城镇南3公里路东,孤峰冗立,顶东西长24丈,北南宽10丈,自西向东三阶登高,最高处有石墙残迹和砖块片,唐城及以北山川尽收眼底名。寨下村名梁家(晾甲)圪台,相传系唐兵攻取霍邑设的主帅寨。

  7.永宁堡:唐城村北高地,建于明代,东西宽14丈,北南长36丈,三面直崖上筑土墙,北部亦筑墙隔后梁。堡内东西排房,正南留堡门,两条曲径由东西登高上堡。遇匪患,敲钟报警,召民入堡合力御匪。清末张姓买了房地产,民国年转手天主教会,抗战时期为民高校址,今建电视转播站。

  8.马壁堡:位于安泽县马壁乡马壁村东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约65米。城墙基宽2.5-3.5米,残高4-6米。墙体夯筑,夯层厚0.1-0.13米。穷层中夹有砾石。南墙中部设一门。堡址内外采集有砖、瓦及瓷器片等。据民国《重修安泽县志》载,明崇祯四年(1631)陕西农民起义军王嘉胤率兵占领翼城、沁水一带,明军于马壁驻扎抵抗义军。

  9.安民堡:即连城西堡,俗名中堡。道光十五年,曹顺在赵城聚众反清,因岳阳地接赵城,岳阳官吏在西堡屯兵以备防御。民国时县人仍名其最高顶为官厅,大概是当时长官所居之初。

  10.乔岳堡:即连城南堡。明崇祯五年知县乔世翰创建,以为西堡掎角之势。

\

  (六)古山川

  1.霍山:在县西北里,又名中岳、太岳、霍太山。岳阳因地处其南而得名。明朝洪武中敕建中岳庙,祭祀中岳霍山之神。霍山在岳阳的山脉北接霍州、南连赵城,峙立岳阳约四十里,高三十里,有两峰,峰下有泉流入涧河。

  2.安吉岭:在县里,涧水发源于此。北魏置安泽县,以在安吉之下泽泉之上而得名。曾有路通沁源。

  3.水崖:在县里虎峪沟,大水涌流经十余里,至此突然渗干,潜流逾山,至今洪洞县赵城镇广胜寺,山下有水涌出即此水也。水崖是漏崖。

  4.盘秀山:古称鹿渎山,又名方山,位于良马乡华寨村北,界屯留县八泉乡煤炭沟村,山势耸崎,孤峰独峭,形势庄秀,山顶有明代建筑祖师庙,外貌似房,内实为窑,全系料石砌成,结构别致,且有清代壁画存留。

  5.老寨岭:石槽村南,山壁陡立。山头尖峭,上有一座巨石砌垒寨堡,相传为汉代遗迹。

  6.千亩原:《括地志》"千亩原在晋州岳阳县北九十里"。春秋时晋侯千亩之战即在此地。

  7.沁河:古称泊水,发源于沁源县铁布山二郎神沟,自罗云乡议亭村东入境,北南纵贯流经罗云、和川、府城、冀氏、马壁5乡镇35村,于马壁村南出县,入沁水县雨凉滩。境内全长95公里,东西两侧有23条支流汇入。河床绕山多弯曲,流域内植被覆盖密度大,流水含沙量小。

  8.茵河:源于古县北平镇党家山下,因近蔺相如墓得名。由唐城镇东湾村入境,南流经义宁、上县等村,至和川镇南入沁河,境内长28公里,境内集水面积277 平方公里。

  (七)革命旧址

  1.朱德路居安泽旧址:位于安泽县冀氏镇南孔滩村、良马乡英寨村。 1938年3 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参谋长左权率领八路军总部撤离洪洞,向沁县转移,沿安泽县南孔滩、英寨、良马向太行山挺进。在南孔滩"义城西"字号的赵家院内居住数日。旧址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现有楼阁式的砖券窑洞3孔,保存基本完好。经英寨时居住一日。以后康克清等继续居住四天,开展了抗日工作。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现有房屋26间,保存完好。

  2.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安泽县杜村乡桑曲村。 1942年初,太岳军区陈赓司令员和薄一波政委率部由沁源到安泽桑曲村,驻扎两年八个月,在此期间,刘少奇、邓小平等曾来桑曲指导工作。 1944年8月移驻沁水。旧址坐北朝南,四合院,占地面积约437平方米,清末建筑。现有房屋18间,北房是司令部办公室。陈赓、薄一波住东厢房内。

  3.太岳行署旧址:位于安泽县杜村乡小李村碱土院内。1942年9月,太岳行署由沁源迁往安泽小李村,由牛佩琮主任、裴丽生副主任主持工作。当时薄一波常来此指导工作。1944年8月迁往沁水县。旧址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约460平方米。北房面宽五间,行署办公室所在地。院内房屋、窑洞近20间,清末建筑。

  4.太岳军区政治部旧址:位于安泽县杜村乡郭庄村。 1942年太岳军区政治部来到安泽郭庄村,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主持工作。 1944年8月迁往沁水县,后勤处仍留守此处。旧址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政治处办公室在东边窑洞内,现窑洞3孔,保存基本完好。

  5.新华印刷厂旧址:位于安泽县杜村乡陈家沟村。 1942年,新华印刷厂随太岳军区政治部迁往安泽县陈家沟村。刘郡负责厂内工作,主要印刷《新华日报》和抗日宣传品。1944年迁往沁水县。旧址设在距陈家沟约1公里处的山沟里,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原筑土窑洞10孔,现6孔保存较好。

  6.邓小平路居石槽旧址:位于安泽县马壁乡石槽村。 1942年4月19日,129师政委邓小平来到石槽村,参加了中共岳南干部会议,提出了转变岳南工作被动局面的方针和策略。旧址坐西向东,砖砌窑洞1孔,占地面积约28平方米。现为村民住宅,保存基本完好。

  7.刘少奇路居穆家垣旧址:位于安泽县和川镇穆家垣村。1944年春,中共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从赴延安途中来到太岳区,随太岳领导机关居住在穆家垣村。刘少奇作了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重要指示。在这里他发现当地群众患有大骨节病,指示当地政府要关心群众,治好大骨节病。旧址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 100平方米。北窑2孔,高4米,宽3.5米;深5米,刘少奇住东边。现保存完好。

  二、文物遗珍

  (一)石刻

  1.造像碑

  (1 )石槽造像碑:位于安泽县马壁乡石槽村中。青石质,圆首,无座。共2通。一碑高2.10米,宽0.60米,厚0.25米,四面造像,正面雕造像三层共13尊,背面造像一列5尊,两侧雕造像各2尊。另一碑高1.5米,宽0.62米,厚0.50米,三面造像,正面雕造佛像3层,共10尊,两侧雕造像各1尊,正面佛像上方有"大齐武平二年(571)"题记一则。

  (2)海东造像碑:位于安泽县马壁乡海东村,砂石质,圆首,方座。高1.95米,宽0.85米,厚0.30米。碑首正中饰帷幕龛,内雕弥勒佛像,两侧菩提树下,各雕菩萨像 1尊,龛据上方雕兽面、伎乐天。碑身分上下两盒,上龛雕三世佛及二弟子,龛楣上 方有大小不同的罗汉头数枚:下龛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龛榻上雕手持乐器的伎乐天。碑座正中为力士托香炉,左右有狮子、供养人等。碑阴雕一佛二菩萨,碑侧为释迦结跏跌坐,施禅定印。碑座底部刻"大齐主阿辉事上"题记。

  (3)桑坪造像碑:冀氏镇核桃庄村桑坪庄,高177cm,宽83cm,厚45cm,佛像高 76cm,肩宽25cm,头高22cm,目细耳长,形象端庄,约刻于北宋。

  (4)双头造像碑:位于安泽县和川镇双头村。青石质,圆首,无座。高0.98米,宽0.2米,厚0.2米,三面造像,一面刻文。阳面刻佛像四层,共20尊,阴面刻像二层,共7尊,碑一侧雕像5尊。碑上有"大齐天保四年(553) ,郑国,江等十二人,修石像一巨,以佑天下太平"题记。

  (5)下唐造像碑:位于安泽县马壁乡下唐村。砂石质,圆首,方座,通高1.28米,宽0.55米,厚0.16米,造像分为上下两龛,均为圆形龛。上龛雕一佛二菩萨,释迦佛结跏跌坐,施禅定印,高肉髻;下龛雕一佛一:二弟子,释迦结跏跌坐,施说法印。两龛内弟子、菩萨侍立于莲台上。碑阴雕释迦跏跌坐像1尊。从其雕刻手法看,为北魏时期的作品。

  (6)劳井造像碑:位于安泽县良马乡劳井村。红砂石质,螭首,方座。通高1.50米,宽0.6米,厚0.11米,分上下两龛。上龛为尖拱形楣,内雕弥勒佛坐像,足踏莲台,两侧为胁侍菩萨跣足立于莲台;下龛为圆形龛楣,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释迦结跏跌坐,施说法印,两侧弟子、菩萨铣足立于莲台,佛座下正中雕力士、雄狮等。从其雕刻手法看当为隋唐时期的作品。

  2.摩崖石刻造像

  (1)良马村南摩崖造像:位于安泽县良马乡良马村南约500米南寨山腰。红砂石质,坐北面南,造像总长20.60米,共有大小窟龛15个,造像70余尊,最高者0.52米,最小者0.11米,大部分造像面貌、衣饰残漶。较完整的第一龛为方形,圆形龛楣,高0.38米,宽0.46米,内雕一佛二菩萨,龛外下壁刻"大魏造像……"题记及供养人名、画像。铭文高0.44米,宽0.84米。

  (2)海东摩崖造像:位于安泽县马壁乡海东村西北约200米沁河水面的石崖壁上,高出水面6米,距崖顶9米。摩崖造像群座东面西,整体形状呈不规正的长方形,共有北、南、散刻三部分组成,总长在12米以上。北部一组长约3.2米,高0.95米,有造像37尊,分四行排列自上而下分别刻14尊、11尊、5尊、4尊,在三、四行左侧刻有三尊造像,高0.95米:散刻造像高约4.8米:南部一组长约4.2米,可见造像47尊,中间一尊最高,约0.95米,左右各立一侍像,右侧造像17尊,分三行排列,各刻有7尊、5尊、5尊,左右两侧稍远处刻有六个方龛,内刻像约高0.40米,龛外四周散刻佛像,其下线刻数人骑马行进,左侧龛眉刻有"北齐国主"四字。整体造像下方刻有题记"武平四年七月内沁河水大涨口口道路口过口口口口住不得在此有张贺为头山上口下河要路口要纪之者武平六年九月",记述了造像的经过。

  (3)良马摩崖造像:位于安泽县良马乡良马村。据题记载,始凿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 ,刻凿在长约30米的崖石上,现存11龛,共刻佛像25尊,造像内容有佛、菩萨、罗汉及供养人等,衣饰纹理清晰。

  3.造像

  (1)卫寨石佛像:城南30公里马壁乡卫寨村,刻于唐代,有莲花座台,菩萨坐像高80公分,胸宽40公分,头高22公分,面目慈善可亲,衣纹流畅飘柔。

  (2)上寨石刻造像:城东34公里英寨乡东上寨村南山,半身出露地面,高1.8米,头高0.48米,胸宽0.64米,面目清晰,胸臂衣纹雕工欠精。

  (3)上庄罗汉像:城北45公里唐城镇上庄村庙后,元代遗物,全身通高2.2米,头高38公分,目圆耳大,胸宽臂壮,具古代武士模样。

  4.碑、码、幢

  (1)大园缺修路碑:现存于安泽县良马乡华寨村榆林庄西路旁,县文物保护单位。砂石质,圆首,座佚。碑高1.32米,宽0.58米,厚0.20米。明崇祯十三年(1640) 立石。额行书"屯留县",两侧分别为福、寿二字,碑文楷书,16行,记载了平阳与上党之间三不管岭地区因交通不便而凿石修路的情况。

  (2)修茶庵碑:现存于安泽县良马乡劳井村,县文物保护单位。青石质,圆首,无佚。碑高1.2米,宽0.68米,厚0.14米。清康熙十一年(1672 )立石。碑文楷书,13行,罗映台撰文并书丹。记载平阳、上党之间主要通道外设茶室的情况。

  (3)创建通济桥碑:现存于安泽县良马乡劳井村通济桥西侧。青石质,圆首,方座。通高1.54米,宽0.61米,厚0.23米。清乾隆五年(1740)立石。额题"创建通济桥记"。碑文楷书,4行,满行50字,弓正世撰文,董茂盛刻石。记载安泽县三不管岭修建石桥经过。

  (4)义学碑:现存于安泽县和川镇石渠村中。青石质,圆首,方座。碑身高1.5米,宽0.62米,厚0.22米,座长0.78米,宽0.50米,厚0.36米。清乾隆十七年(1752 )立石。额篆书"万世流芳"。碑文楷书,19行,800字,记述石渠村设立义学的经过。

  (5)重修霄门岭至水泉路碑:现存于安泽县府城镇店上村西,县文物保护单位。青石质,圆首,座佚。碑高1.2米,宽0.64米,厚0.11米。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 立石。碑文楷书,正文11行,共224字,范培文撰文,张口书丹。记载和川镇绅士王某捐资修路的事迹。

  (6)重修府唐路碑:现存于安泽县府城镇大沟村,县文物保护单位。青石质,圆首,座佚。碑高1.50米,宽0.75米,厚0.12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立石。碑文楷书,李在郡撰文,程涿书丹。记述重修府城至唐城之间道路的经过。

  (7)禁山规律碑:现存于安泽县和川镇孔旺村对子沟。青石质,圆首,座佚。清道光十六年(1836 )九月立石。碑文楷书,记载了当地制定的严禁进山盗伐树木、砍柴牧羊等规则。

  (8)禁土碑:现存于安泽县良马乡英寨村,县文物保护单位。青石质,圆首,座佚。碑高1.20米,宽0.25,厚0.14米,道光二十一年(1841 )立石。碑文楷书,记述英寨村民商议禁止在村西坤方土圪嘴取土条规,以防破坏地脉。

  (9)建筑校舍碑:现存于安泽县府城镇花车村。县文物保护单位。青石质,圆首,座佚。碑高1.5米,宽0.65米,厚0.21米。民国十二年(1923)五月立石。碑文楷书。王玉印撰文并书丹。记述1924年花车村村民按地亩分担捐资,将龙王庙改建为校舍,兴学造福于后代。

  (10)三省修路碑:现存于安泽县府城镇上掌村,县文物保护单位。青石质,圆首,碑高1.86米,宽0.66米,厚0.15米,民国十五年(1926 )立石。碑文楷书。邵乾元撰文,赵口沫书丹。1926年,河南清县陈昆峰、山东口口段茂春组织山东、河北、河南过路诸口捐资进行修路后,立碑赞颂。

  (11)通玄观石碣:城关镇高壁村通玄观,计两方,东壁金行宫礼部谍赐建通玄观,西壁《混元之图》系道教祖师世系表。

  (12)合同书碣:现存于安泽县马壁乡石槽村,县文物保护单位。青石质,长方形。长0.66米,宽0.44米。清同治十一年(1872)立石。碣文楷书,侯士宝撰文,宋疏林书丹。记述界头社、南王社、王河社、横岭社等协商会议费用及戏资等事宜。

  (13 )经幢:唐贞元十二年(796)刻金刚经,府城普通寺遗物,今存文化馆。

  (二)馆藏文物

  1.三玄续铜壶:汉代,高32公分,口径12.7公分,底径13公分,府城西沟汉墓出土,省二级文物。

  2.铁剑:汉代,通长94公分,柄长14.4公分,脊厚,柳树沟桃园出土,中断,省二级文物。

  3.象牙笏板:明代,长52公分,上宽5公分,下宽8公分,厚0.8公分,面中有细纹,省二级文物。

  4.土地坐像:明代,铜质,高64公分,头高8公分,底宽24公分,面目清晰而慈祥,省二级文物。

  5.半两钱:三枚,秦,圆形方孔,面文半两,城关出土,省二级文物。

  6.三环盖铜鼎:战国,高13公分,口径11公分,腹径15公分,西沟汉墓出土,省三级文物。

  7.铜观音像:明代,身高4.7公分,小巧玲珑,做工精致,省三级文物。

  8.铜币:1982年9月马壁村出土铜币10.5市斤,有汉、三国、唐、宋、金五个朝代货币,以汉五铢钱、新莽大泉五十、三国董卓小钱珍贵。以宋代为多,计21个年号,46个品种。

  (三)革命文物

  1980年县城河东兴建烈士陵园,征集得"复仇碑序言"(1944 )、"安泽县第三、 四、七区抗日军政民死难烈士纪念碑" (1945年)、"创建人民爱国自卫战争烈士阁序"、"晋冀鲁豫第四纵队第十三旅人民爱国自卫战争烈士芳名"(1947) ,具有纪念价值。

  (四)文物保护

  1.普查

  1958年9月5日至20日,在山西省文管会派员协助下,进行首次文物普查。在19个乡查出遗址2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4处、石刻碑造像16件(处)、革命文物4件、铜铁造像2尊。

  1984年3月16日至24日,文化馆负责文物工作人员,对沁河两岸的文物肯迹进行逐村普查,新发现遗址3处,古迹13处,寺庙石碑1。方,文物6件。

  1986年6月,临汾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派3人工作组,县文化局4人协作,对全县在册文物逐一进行复查,重新绘图登记,建立档案。

  2.保护

  1958年10月15日,安泽县人民委员会(58)安文字第125号下达《关于保护文物的规定》计六条八款,随文公布"安泽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名单"其中:革命文物4 件、古遗址2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3处、石刻造像及碑15尊(方)、铜像1尊、计30件9(处)。属今安泽21件(处)。

  1960年10月县人民委员会拨专款,请专人书写锻刻,制作10方石刻保护标志,下发立于西洪驿遗址,蔺相如、?芮、?缺三古墓,郎寨塔、麻衣寺塔、通玄观三座古建,卫寨、海东三石刻处,并要求重点文物村成立保护小组。

  1986年向全体在职在乡干部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但执法力度弱,1992年后连续发生多起挖掘古墓及盗窃文物案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浅释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