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心常在静处,不浮躁不焦虑

发布时间:2019-11-11 09:28:01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心常在静处,不浮躁不焦虑
  一位居士问本焕长老:“什么是禅?”
  本焕长老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禅就是“禅那”,翻译成“静虑”,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
  把心安在静处,让思想像清澈的溪水一般过滤是非杂念,收获一份清明,即是本焕长老口中所说的“静虑”。修禅的功夫贵在一个“静”字。《华严经》中有一首偈语:“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能保持心灵平静,那么佛性自显不会难。
  静,是一种大知大觉的灵机,是高山野云般的空灵智慧,是修佛之人必持的禅定智慧。“宁静即释迦”,我们的心若能常常清静,没有贪、嗔、痴,遇到什么境界都不受影响——不论外在的利诱或是险恶的威胁,内心都不受其影响,这就叫做宁静。
  本焕长老在高旻寺修行时,拜佛教大师来果老和尚为师,修静悟心,曾在近一百天的时间内不躺不睡,参悟“不倒禅”的修行经典。在这九十一天里,曾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像春之柳

\

絮一般骚动内心痒处,本焕长老挡之、挥之,最后任之。后来人们问他,为什么可以做到不为其所动,本焕长老援引佛家语说:“打得念头死,法神方能活。”
  他所说的“死”不是将各种念头死死地按住,而是让那些思想不能在自己的心里发挥作用。柳絮自是飞它的、扬它的,我们还是欣赏春光烂漫,看一分尘土、三分流水、七分春意。当人们慨叹本焕长老的定力时,他却云淡风轻地说:“都是人为的,那时就是一个凳子,没有床,当然不会倒。”
  只有一条板凳的时候,不为没有床而焦虑,所以能修一份定力。从本焕大师说话的语气中可以看出,这份定力并不是难以修成,反而是人人可以拥有的。天下事,事在人为,环境也许不算清幽,但无碍于人们在嘈杂中品味静的清芬与恬愉。
  这个世界上,财富可能不属于我们,权势也不可能为一人所有,但即使失去一切,至少还有一颗心是完完全全属于一个人的。所以当小和尚对老和尚抱怨一无所有时,老和尚开导他说:“属于我们的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脱的意念,以及蓝天白云、这山那水。当一个人四大皆空时,这世间的一切就都是他的了。”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其实被所有人拥有,可是有钱的人,心中只拥有钱;有宅第的人,心中只惦记宅第;有权势的人,心中只关注权势……人们常常为名誉、钱财等身外之物奔忙劳碌,两眼一睁想的就是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心中不免烦乱,可当他们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也就失去了享受这件东西的心境。
  心中的欲念愈多,身外的堆积愈多,离生活最本真的清静就愈远。心浮气躁、患得患失之间,人往往很难得到沉静的安宁。与其让这些欲念、堆积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
  这种静享生活原味的过程,没有人心喧嚷、灯红酒绿,在有些人看来甚至有些寂寞、枯燥。但是谁又能确定不寂寞、不枯燥的时候,人会感到快乐呢?正如席慕容诗中所言:“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许多得道禅师远离了世俗,选择了一个人的狂欢,并不是为了和寂寞、枯燥相伴,而是为了在佛法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使曾经寂寞如雪的内心绽放出芬芳的莲花,给荒凉如沙漠的灵魂注入一股清泉。青灯古佛旁,他们独自一人,却并不寂寞,因为满心清静,能听到落叶的声音,明白时光的絮语。
  所以当有人把本焕长老九十一天的“不倒禅”说成一种苦修时,他反驳说这再正常不过,坐禅不仅不苦,反而泛着幽泉般的甘甜,这份甜意源于心灵清静的悟得。留守于清静中,寂寞也是一种清福。
  心若清静,凡事简单:吃饭不求山珍海味、精细烹饪,低盐少油,反得健康有闲之身;穿衣不求名牌时尚,布料舒服,简单清洁,也不失为一种素雅;出行没有香车宝马,悠然徒步,手指轻触街旁绿植,也算赶上了低碳的潮流。在这种低成本的生活需求上,求职不刻意求高薪、高位,只要一份遂心意的工作,就踏踏实实地做好,也会是一种满足。如此减法地生活、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丰盛,看似清汤寡水,实则内心充盈。
  当年赵州禅师问新来的僧人:“你来过这里吗?”
  僧人答:“来过!”
  赵州禅师便对他说:“吃茶去!”
  又问另一个僧人:“你来过这里吗?”
  僧人答:“没有。”
  赵州禅师也对他说:“吃茶去!”
  在一旁的院主奇怪地问:“怎么来过的叫他去吃茶,没有来过的也叫他去吃茶呢?”
  赵州禅师就叫:“院主!”
  院主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就对他说:“走,吃茶去!”
  心若清静,才能有心思吃茶,才能品味出茶的美好。一个想得太多的人,心灵如同投进石子的湖

\

面,波纹带走了原来的平静。偶一为之没有关系,若常常如此,心湖没有静止的时候,那便可悲。像赵州禅师这般达到佛境界的人,是内心清静的人,不会想太多,亦不会要求太多,就像母体中的婴儿,处于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快乐无忧的境界。正如慧能的禅语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心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本焕长老在九十一天的不卧不眠中悟得禅机,在宁静处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对于凡夫俗子来说,不求成佛,但遇事时求得一份沉静,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浅释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