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若回归不邪淫戒根本的维护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背后所展现的尊重、爱护自己、他人的慈悲精神,就能抽丝剥茧釐清情欲的本质,让真心作主,享受身心的健康安全,进而造就清淨家庭、无诤社会。 在一场为大专院校学生举办的禅修营中,一位来自北部的大专青年文婷(化名)于心得分享时间,除了侃侃而谈七天来的禅修体验外,也提及她接受三皈五戒的感想,其中又以「不邪淫戒」最为深刻。她说,当听到不邪淫戒的内容,除了不与非配偶发生不正当的性行为,另外,延伸至年轻人,则是不应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 最初,盘旋她脑中的是:「这早已是现代社会司空见惯的事,很多同学都如此﹗」因此让她对受戒心生抗拒,经过一夜的思索,想到法师所开示的「持戒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维护自己与他人的身心清淨。」文婷决定受五戒,重新定义情感观。 文婷率真的言语,代表著某些新世代族群的心声,也反应出身处开放、多元价值观的现代时空裡,佛教徒所面临的情感问题,渐从过去「佛教徒可不可以有感情生活?」过渡到「佛教徒能有什麽样的情感生活?」尤其面对情欲观点纷陈的社会,佛教提倡不邪淫戒,恰好可为浮世男女提供一条遵循的依归。
ng>认识情与欲的本质 佛教称众生为「有情」,所生存的世界为「欲界」,说明未达超凡入圣的境地之前的凡夫众生,都受到七情六欲的驱策,其中又以情欲对人的繫缚最强。 佛教基本教理十二因缘中,说明了一般人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在的人事物时,便会产生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觉受,人有了感受,便开始对自己所喜欢者产生爱著,进而去追求、执取,所谓「感物而动,谓之欲」,因欲望引发取捨行为的连锁反应,累积了未来果报的因。 《圆觉经》中:「三界众生皆因淫欲正生命」,以及孔夫子所言:「食色性也」,都说明维繫人类生存与延续生命的根本欲望,来自动物本能的饮食和生殖欲望,如此週而复始百劫千世,世间饮食男女必然要困于轮迴迷梦中。 在「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被列为佛遗教经之一,归结佛陀教法与戒行的《四十二章经》直接言明,对学佛修行者来说,五欲中色欲的力量最大,至难断除,尤指男、女色。佛陀规定出家弟子淨守不淫戒,制定在家居士持守不邪淫等五戒,即是洞悉人唯有少欲,才能超越生死的流转。 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中指出,由于欲界诸欲,淫欲力最强,经中喻如绳索。而执起那缠缚的绳端,全在人的「爱欲」与「情执」,搅翻起许许多多的苦痛和烦恼。 观看每天的社会新闻,因为第三者、外遇问题导致自伤伤人、身败名裂的事件层出不穷。正当公众人物引发的情欲话题犹如八点档连续剧轮番上演的同时,近年标榜一晌贪欢的「一夜情」、「援助交际」等看似你情我愿,道德伦理逐渐模糊的两性关系也正快速侵蚀著都会男女对性爱、感情的价值观。于己忠贞、与人慈悲 「不要耽溺于感官享受」,长期专研戒律的昭慧法师,一言直击现代人陷入种种情欲关卡的核心问题。「由于淫欲行为绝非个人,而是关系到他者的情欲纠缠,彼此爱怨情仇也由此产生。」法师进一步诠解,修行即是为断除任何感官欲乐带来贪著、爱恋的烦恼;而制戒、守戒则帮助尚在凡夫阶段,却意向佛道、归趣身心清淨的欲界众生,从心规范身口意三业,根本拔除烦恼造作之因。因此,戒律被喻为佛门子弟的防腐剂、预防针,可说是其来有自。 虽说爱欲乃生死根本,离了爱欲即阻断了生死流转的漫漫长河,但是回归现实生活,除了出家人必须禁欲修梵行外,对在家居士则是以不邪淫戒为依止,期以个人节欲、少欲知足、知足常乐,来维护家庭和乐、夫妻和睦。 在这看似节制的行为中,其实正展现出戒律的积极精神,是出于一份对人对己的慈悲心。昭慧法师认为,从佛教强调「护生」角度解析,遵守不邪淫戒亦即将「护念配偶(众生)」的心念化为忠贞的行为,也就是慈悲的展现。 「忠贞」的精神原是建立、维护婚姻的基石,但是当为满足一己身心的欣喜,任意把此一观念抛诸脑后,不由自主跌入看似快乐,实际却佈满各种痛苦荆棘的情欲陷阱,终将无法自拔。 一部名为「出轨」的电影,剧中栩栩如生刻画女主角在情欲与婚姻摆盪纠结,最后竟酿成先生失手杀害第三者的故事,使得外遇问题引起广泛讨论。「出轨让亲密变成恐惧的总和」,一位影评家串用两部片名的撰述成为当时的名言。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根据2002年台北市观音协会松山妇女中心公佈「九○年代全国婚姻外遇现况调查报告」,推估全省约有四十六万的家庭正处于婚姻外遇的风暴中。在面临离婚率居高不下,外遇问题首当其衝的情况下,圣严法师于每一届法鼓山所举办的佛化婚礼,总一再叮咛提醒新人共同持守不邪淫戒,重视自己许下的婚姻承诺。 站在法律的立场,存在婚姻关系以外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可能会触及妨害家庭等罪责,即使如此仍有许多人甘冒不讳。从佛教观点来看,须从「心」下手根除欲念,才是正本清源的方法。 《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九章记述,有沙门比丘人因受淫欲所苦,竟拿锯斧自断生殖器官,却被佛陀斥责「该断的不断」,此「该断」所指便是内心的情欲。 要想完全根除欲望的念头,或许不容易做到,但试著从转变心念做起,经典中也都提供具体的方法,例如视老者为母、长者为姊、少者为妹、幼者子,以礼相敬。或者运用禅修方法,将对他人的注意转而对己起心动念的观照,以理性化解、削弱欲念的影响。 《法句经˙法喜品》指出,人的私欲多半根源于色欲,若不看轻色欲乃至放下色欲,贪心与私欲将如影随形。提倡「心灵环保」的圣严法师经常强调「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无止尽的私欲是自找烦恼、自讨苦吃的开始,能够节制过多的欲望,自然能使身心安顿。《八大人觉经》:「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就是最好的明训。个人身心情绪能稳定,便是为家业奠基了良好的基础,为下一代立下榜样。建立「心」情感生活 从不邪淫的定义来说,虽建立于已婚对象,对一般未婚男女同样受惠。现代社会年轻学子在重视感官刺激以求欲乐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展开似是而非的情感探索,加上网路的发达,更让新世代的情爱观呈现複杂多元的面向。 曾有位作家以「轻、薄、短、少」四字,生动地描述时下年轻人情感交往的现况,亦即「爱情质量轻、贞节观念淡薄、爱情维繫时间短、禁忌少」,因为「只要我喜欢,有什麽不可以」。 不久前,英美几所大学校园有学生发起回归纯朴本性,倡导贞节观念的运动,拒绝随波逐流的感情生活,他们的行动获得讚赏,同学纷纷加入表示支持。「慎重选择自己感情方式,才是真正自信的表现。」国立艺术大学教授惠敏法师,对国内莘莘学子也有著相同的期待。 在这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倘能回归不邪淫戒的制戒精神来自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理性思惟,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慈悲精神,就能抽丝剥茧釐清情欲的本质,让真心作主,享受身心的健康安全,进而造就清淨家庭、无诤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