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成至圣
孔老夫子,他是把所有中华民族的精华,儒家的基本精神,达到最彻底究竟圆满程度的一个了不起的圣人,中国人称“大成至圣先师”,就如当年印度的阿底峡尊者,他是一个集大成者,西藏的宗客巴大师是集大成者。“至圣”,是最至高无上的;“先”指过去;“师”就是万世师表。
----《论语摸象记》
孔子真了不起啊,孔子的门下弟子有三千人之多,那时候春秋时代,人很少的,不像现在这样,号称,不是号称,实际上有十几亿,那春秋时候最多有几百万。比如现在台湾来说,有两三千万,那换句话说,只有一个县那么小,一个人居然有三千个弟子,这个好不简单!尤其古代,现在交通很方便,古代根本没有的,多少人仰望他,而且这些人仰望他都不是为了追求世间名利,而是真正为了这个道而来。
-----《论语摸象记》
翻开历史,纵然各个朝代都曾出现权力大、武功盖世的人,死了之后,都一无是处。可是孔老夫子既没有钱,也没有势,当时茫茫然如丧家之犬,虽然看似失败,可是留下来的影响力量却极为深远。现在我们看看,历史上留下来的人物多得无法想像,小人物不谈,真正大名鼎鼎的人,东方西方都有。这些所谓的伟大,绝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评论出来的,而是世界上有头有脸的人评论的结果。他们或者是大老板、大学者,或者是政治上有很高地位的人,他们的眼光都必须要看整个世界,经过这群纵横看世间的人(纵的上下几千年,横的是遍世界)评断的结果,在汉人的历史上,真正能够受人尊崇的,就只有孔老夫子“大成至圣”!在中国历史上,能不能找到第二个当得上这种称呼的人?没有!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汉人情结”,但是奇妙的是,当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以后,我们属于完全被打败者的角色,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一钱不值,可是一些脑筋比较清楚的、比较有深远眼光的人,最后筛选的结果,却在我们这个被打败的民族当中,选出孔老夫子,评选他为伟人!
----《佛法与儒家思想 》
孔老夫子以身作则,他做到了,但不说自己是“圣人”,只说是“君子”,在他的心目中,圣人是高不可攀的境界;而事实上,他已达到圣人的境界,所有的弟子都觉得他是圣人,但他绝对不敢当,这就是他的态度。孔老夫子及其弟子的理念,以及他以身作则的事例,在《论语》里都很清楚地呈现出来。他讲的道,我们要知道,他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委曲婉转的方法。在《论语》里都很清楚地呈现出来。
----《佛法与儒家思想 》
二、心法始祖
我们人生的基本(目标),实际上,你深入地去观察,就一件事情,所有的活动都在这上头:离苦得乐,或者是求快乐。所以在这里(论语)第一句话他就告诉我们:不亦悦乎,你不是要求快乐吗?这样做不是很快乐吗?怎么呢?学、习,就是两件事情。这个论语一开始的宗旨,就是全部说在这个地方。在佛没有出世的时候,能够从中心上面点出这一点来的话,你们说这是什么人?当你们了解这一点,你们(就会)觉得这是华严会上的佛菩萨。
------《论语摸象记》
孔老夫子,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圣人,他也教导门人:如何向自己内心检查,而不是往外看,如果具备儒家的根底以后,进一步学佛就容易多了。
-------《射艺中之禅》导读
“孔门心法”并不是讲一个道理,而是要去实践的,是身心性命之学,要真正在人生当中受用的。这要经过学和习,不是仅看文字可以懂得的,必须有直接传下来的师长,以及具弟子相的学生。《论语》分为二十篇,表面上看不出它的次第性,实际上有很婉转的内涵,所讲的都是师、弟的亲身体验。弟子能够恰如其分的把老师的教诫表达得非常完整,表示这个方法很圆满的传下来了,从它传递的过程来看,这是最典型、最有成就的教育。
----《论语摸象记》
儒家思想的传承,自孟子以下本已混淆,更为秦火摧残,后来就迷失了。后代一些佛门大德,像藕益大师乃至印光大师,透过他们对佛法的认识去看儒家思想,才体会出它的博大精深,暗暗通于佛法。因为儒家重点在于世间法,生死问题孔子罕言。
所谓“暗暗通者”,只是相似部分,佛法则世间、出世间无不包括,无不圆满,所以永远是最高明完整的。儒家思想本是大汉民族所孕育出来的人类精华之一,既可作个人立身处世的修养原则,又可作为学佛的基础,尤其是大乘佛道,基础安立了以后,再一步步向上提升。
------《论语摸象记》
孔孟心法真正能够学好后,会发现它的确跟佛法有暗暗相通之处。愈学会愈觉得其美。老师谆谆教授,弟子努力学习,学好了会得到欢喜的。如佛法说的“谛察法忍”实实在在观察佛法,了解了,内心生起了一种非常好乐、欢喜之心,啊 ! 美不可言。在不了解之前,会觉得学佛是件苦事情。真正了解了,就会改观,愈来愈快乐,乃至于到最后的“无生法忍”。世间真正唯一的快乐“寂灭之乐”。此处孔孟心法是个基础,虽不能得到圆满快乐,均是具体而微。
------《论语摸象记》
这里怎么体会孔老夫子告诉我们的心情?只有透过对境时,看看我们的心,再跟孔子告诉我们的话比较一下,才能多多少少体会到老夫子告诉我们的这个内涵。如果不透过实践,做的只是世间的学问,孔子告诉我们的完全不只是个学问,是做人的升华。以儒家来说——贤圣,最后到“法天”;以佛法讲,就是佛菩萨,所以必须透过在心性上面去修炼。
------《论语摸象记》
每一个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来提升心灵,对我们汉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别是跟佛法配合起来,实在是天衣无缝!就像爬楼梯一样,佛法的层次太高,要真正有条件的人,才跳得上去,一般普通人根本上不去,所以儒家精神就像阶梯,使我们能平稳地一步一步、又宽又稳地走上去,因此我们觉得孔老夫子实在了不起。可是,现在一般人提到孔夫子时,心里就觉得“这种愚夫子!”再不然就觉得是冬烘、八股,真是非常可惜、遗憾的事情。
----《佛法与儒家思想 》
三、万世师表
儒家非常重视教育 , 大成至圣孔老夫子 , 及儒家君子丶士大夫们 , 他们始终讲究认真的学丶认真的教 , 而且把他们自己学好的东西由近及远 , 渐次推广 , 乃至普及到天下。这种精神 , 和佛菩萨的精神暗暗相通 , 这正是净化世界的根本。所以 ,孔老夫子到那里 ' 观察他们的民风 , 找出问题所在 , 不断设法施教改善。
-----《论语摸象记》
孔老夫子他自己,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是“大成至圣”,那接近中国儒家究竟的大成,他所学到的东西在中国人说是究竟圆满的。人家都说他:“啊!老夫子是圣人。”他说:“圣者,我不能。”我不是圣人,但是有没有圣人?有。好像孔子的家语还是哪里,我也记不清楚谁讲的,当佛出世时时候,孔老夫子说“西方有大圣人”,实际上他指的西方大圣人就是佛,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当中有这么一段,它究竟的目标是这个,实际上这是儒家思想当中,我们应该——尤其学了佛以后,我们真正应该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说“大人之学”,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人。所以易经上讲,“利见大人”,那是他的中心目标。然后就要去透过这个,做这个学问,才能达到这样。所以说为什么要学?不是学来怎么吃饱怎么穿暖、赚大钱,要学成功一个大人。
-----《论语摸象记》
孔老夫子一生修学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标准,意思是以夫子这样的一位“天纵之将圣”,还要经过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来学习;反过来说,我们只要去努力,人人也都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标准。
-----《论语摸象记》
整个的儒家的中心思想,学、习两个字。他并没有很明确的标明,那正是孔老夫子高明的地方。讲了半天,说出来我们也不懂,但是告诉你怎么去做,你自然层层深入的话,里面无穷无尽的真正的内涵就真正展现开来。
------《论语摸象记》
孔老夫子「学无常师」,他从不同的地方到处去学,假定孔老夫子能够有一位像他自己后来一样高明的老师,那他可能不必到七十岁,就可以达到这个结果。这一点对我们有很大的鼓励,现在我们有圆满的师承,假定能认真地学,是可以缩短很多时间的。
-----《论语摸象记》
孔老夫子这么了不起的圣人,他怎么办呢?他是生乎今之世,一定顺古之道,所以,以孔子这么了不起的人,他怎么样?学周礼。这是真正的、古来的圣王订立的法度。
----《孝经》讲记
四、利乐苍生
孔子忙的是圣贤之道,先净化自己,进而利益天下,一切的行为无非是基于这样的标准去做。
-----《论语摸象记》
你如果仔细去看儒家的基本精神的话,「我」离得开那个「对方」吗?它这个基本精神就在这里啊!这个是儒家的基本,「仁」字的基本精神就在这地方。
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要求别人。孔老夫子告诉我们──这个根本错啦!你照着道理,你自己去做啊!但是做的时候,并不是我们以为说:啊!这个是心法,心法嘛,你只要心里动动就好了。实际上,那个心法是在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关系上面,小的是纵使你一个人坐在房里,你也离不开人家,大至于达兼天下,怎么可以离开人家?是在这样的立场上去谈这个问题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偏重在告诉我们什么呢?「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这个是从自己的内在去改善,所以这件事情的本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关事情,在相关的事情当中,由内在去改善它。所以这个的偏重是在于内在,不是不管别人。这个大家清不清楚?
----《论语摸象记》
孔老夫子一生的行为就是这样,可是他扬名于万世,不但我们中国人,人人知道,尊敬他;像外国人,像西方人,跟我们毫不相关,可是西方人立的时候把孔老夫子作为世界性的圣人。这个世界性的圣人,不是我们中国人立的,这是西方人立的。那这是扬名的典型的例子。
----《孝经》讲记
孔老夫子是世界的伟人,他之所以被称为伟人,并不是他有权、有钱、有势。他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份崇高的理念!穷困潦倒没关系,人总要有志向,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但要“己立”,而且要帮助所有的人,达到天下太平。
----《佛法与儒家思想》
孔老夫子以后,王道消失了,但是帝王都非常借重这一套儒家思想,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一群人,不断地把孔老夫子的理念提出来,提出来之后,太平盛世就马上出现。这跟现在科学发达的结果大大不一样,科学发达的结果是天下大乱、毁灭自己!
----《佛法与儒家思想》
五、士志于道
孔老夫子的根本精神叫「士志于道」,「志于道,据于德」,我想大家还记得这个。(注:出自《论语》〈述而第七〉第六章)那他的目标是在哪里?道。
你从两个地方就看得出来了,「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其实我们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是循着这个原则来的;既然了解了,你谁不想?既然你想,你为什么不走这个路呢?所以就他真正的志向─志于道。所以他下面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注:出自《论语》〈里仁第四〉第九章)既然你的目标在这「道」,你又忙眼前吃的穿的,那个不是畜生的事情吗!佛法更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就真正的要找那个苦乐的因,而畜生不知道苦乐的因,只要那个苦乐的果。你如果因找不到,不从因地上面下手,可能不可能达到这个结果啊?这个很明白啊!我们小孩子都知道,那怎么可能呢!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古人真正地讲的这个─道。
------《孝经》讲记
孔老夫子说:「志于道」,他的志趣所在,那个才是真正做为人的根本。否则的话,他如果说做了人,而心目当中没有这个内涵的话,唉!这个人实在是跟畜生差不了多少。所以我们平常做为真正一个人的话,我们心目当中,我做了一个人,我应该有我的目标,有我的理想,怎么样把人做好。然后呢,再努力地如法去做这件事情──立身行道。如果能够这样的话,「扬名于后世」。我们并不是说为了名气,要人家好听而这样去做,因为你真正做对的话,自然人家仰望。
-----《孝经》讲记
孔老夫子之所以被衡准为一个伟人的真正价值,是因为他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标,而且努力去做、去实践。他的崇高的目标“中外兼顾”,“中外”是广,“兼顾”是深,所以他的宗旨理念、见解都站得住脚,而且,不单单只是概念文字,其实践的内涵也经得起考验,像这样两点都具足的,世界上能够找到几个人?我们看东方的秦始皇、汉武帝,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以及近代的英国女王伊莉沙白一世、希特勒、史达林、罗斯福等等,死了就一了百了。所以西方伟人中最不了起的,我觉得是耶稣,东方是佛陀跟孔子,他们都具有上述所提的共通特点──具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标!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一种价值观念,而且有实践的内涵。
现在我们做为一个承接传统文化的子弟,居然不认识我们老祖宗有这么好的东西,是何等可耻!何等可悲啊!但是这个罪过不在我们,因为现在的世界都被扭曲了。我们汉人物质比较穷,所以当西方以物质的力量打进来时,我们就显得很薄弱。
----《佛法与儒家思想》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