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圣严法师《死亡并不可怕》

发布时间:2019-10-08 09:27:26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佛教认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一般人很容易误解这是在散播悲观主莪。事实上,在佛教的观念中,身体上生老病死的变化,只不过是假相而已,学习并实践超越这些假相的方法,才是佛教教义的重心所在。

释迦牟尼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他观察、体会到,所有人都无法超越生老病死。有生必定有死,生与死是一体的两个段落,开始的时候是生,结束的时候是死。而且只要有生命,就一定会老,生命的过程就是一连串老化的现象。老化的同时,还会产生许多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直到最后死亡,谁都不能够避免。

众生在人间是受苦受难的,并非享福享乐。即使有时候感到快乐,也是苦多乐少,而且很短暂,不可能永远维持。例如,为了吃一餐饭,我们必须先花上很长的时间来做准备工作,才能吃到丰盛的菜肴,但是享受美食的时间却一眨眼就过了,所以快乐是很短暂的。

\

而且,苦与乐就像双胞胎,不可能分开,乐的本身就是苦的结果,也是另一个苦的开始。两头苦的中间包含著乐,这就好像前后都是火,中间地带虽然还没有被火烧到,可是被两面夹攻,仍然受到威胁。所以,乐的邻居就是苦,俗话说;乐极生悲,正在享乐的同时,就已经朝著苦的方向走了。

如果我们想要超越生命的痛苦,就要学著不被生死的问题所困扰或束缚。生死皆有因,生并不可喜可贺,死也并不无奈悲哀。贪生怕死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都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生命的过程就是如此,这是自然现象。所以毋须贪爱生、害怕死,贪生怕死只会造成痛苦,自寻烦恼。

\

我们要知道,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后还有另一个新的未来在等待著。就像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非睡觉不可一样,补充睡眠以后,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是崭新的一天。

此外,生可以说是一个结果,利用这个结果,正好可以为死亡做准备。当我们死亡之后,世界上任何财产、名利都带不走,只有业报随身。所以,真正可以带走的,是我们的慈悲心、智能心和功德。因此,不必担心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看看自己现在有没有﹁储蓄﹂倒是真的。利用现在的生命好好养精蓄锐,在这个世界上多做些功德,多带一些好的业报到来生,就不必害怕死亡了。这就像我们在乡下多赚一点钱,再到都市来做义工,这不是很好吗?

由此可知,佛教虽然强调从生到死都是苦,但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么消极,相反的,还能够帮助我们消融对死亡的畏惧。佛法教导我们积极地储蓄功德,在人间先做好人间净土的工作,往生时才能带著功德一起前往极乐净土,这才是我们最好的归宿,也才能拥有永恒、真正的快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浅释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