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慈悲心?
网友:什么才是真正的慈悲心?如何升起慈悲心?
学诚法师:慈即;予乐,如慈母爱子,希望给予孩子一切快乐;悲曰;拔苦,简单说就是救苦救难的心。也就是你看到别人,看到所有的人,你内心里都有一种历练,希望中别人得到快乐没有痛苦,这就是人的慈悲心。那么的人看到别人倒霉的时候他快乐,幸灾乐祸,这个是不对的。应该别人有难过,别人有灾难,我们感同身受。就像我们这次芦山地震一样,大家感同身受,大家去救灾,救助,捐钱,捐物,也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我们这边义工当天20号就过去,在芦山救助的时候,没有电,没有水,没有食品,没地方住,还有余震,这是很不容易的,像这种的行为,这种人的心态和做法,就是慈悲心的体现。
慈悲心有许多层次,同情心、仁爱心、博爱心都可以包涵其中,但真正平等、智慧的慈悲,唯有真实修行佛法可得。
网友:如何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呢?
学诚法师:修学有次第、有步骤,达到一个程度,再上一个台阶,初学者当以敦伦尽分、孝亲尊师、观功念恩、待人着想为切近下手之处;从知恩、念恩、感恩、报恩开始,从对待父母开始。
网友:如何才是有智慧的慈悲?
学诚法师:一个母亲,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不舍得给他吃一点苦,可谓;慈悲,将来却可能害了孩子;对孩子无理的行为加以管束,培养他吃苦耐劳的能力,才是;有智慧的慈悲。慈悲不仅是当下的一种心情,更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方法。
网友:慈悲的动力源自何处?
学诚法师:菩萨慈悲的动力,源自知恩、感恩、念恩、报恩的心;源自对自他不二的深刻体悟。
面对境界时的如何保持;慈悲心?
网友:如果一味以慈悲为善,那么对恶行的纵容是否助长了恶,而远离了善。如果我们都这样默默无闻,宽容谅解,那他会不会更肆无忌惮,不仅有损公德,对他个人修行亦是无益,怎么理解慈悲与纵容?
学诚法师:首先要有利益众生的悲悯心,进一步才会思考如何去利益众生。慈悲,是自己的心态,外在的行为是方法、手段。慈悲的外在行相可能有很多种,但心是一样的。对弱小怜悯照顾、无私帮助是慈悲,对错误批评斥责、惩前毖后也是慈悲,最重要的是观照自己的心:是冷漠的、排斥的、嗔恨的、轻蔑的,还是希望利益对方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矛盾,主要是烦恼习性的碰撞,必须要先调伏自己的烦恼,才谈得上帮助他人,否则只是自他俱损。
网友:如果自己被别人伤害、凌辱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是否还要以慈悲待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样的人?
学诚法师:慈悲,慈是希望众生得到快乐;悲是希望去除众生的一切痛苦。众生也包括自己,自他的一切痛苦都是慈悲的理由。真正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慈悲,是自己有没有慈悲的心和能力,所以重点要放在成长自己、强大自己上。明晰了宗旨,就不会随外境而转。
一直把伤害记在心里,就是一直在伤害自己,放下对他人的怨恨,也就是放下了刺向自心的利刃。其实归根到底,原谅与宽容不是对他人慈悲,是对自己慈悲。
网友:对于一个不论你怎么帮他,他都是满心怨恨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善巧利益他呢?
学诚法师:以不懈的温暖,来融化他内心的冰山。慈悲心是菩萨最坚强的铠甲和最锐利的武器。
如何分辨慈悲与烦恼?
网友:佛法中要求净化贪欲,那我们的;爱、;贪欲又与慈悲有什么关系呢?
学诚法师:以自我为中心的爱是私欲,以众生为中心的爱是慈悲。要不断把心放大,把小爱扩展为大爱,把私欲净化为慈悲。
网友:为什么爱憎分明是嗔,如果没有分明的爱憎,慈悲是不是成了没有原则?
学诚法师:爱憎是以自我为出发点,慈悲是以无我为出发点。
网友:如何分辨慈悲与懦弱的界限?
学诚法师:慈悲与懦弱,是看内心的状态,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网友:师父怎么看待老实孩子总受欺负的问题?
学诚法师:人要有仁慈真诚之心,并以智慧摄持,才能真正自利利他。心机与智慧,前者是烦恼,后者是菩提;前者目光短浅,后者看得长远;前者是在枝末上算计,后者是在根本上着力;前者一时得利,后者笑到最后;前者斤斤计较、机关算尽,后者坦然自在、心无犹疑;前者辛苦,后者洒脱。
慈悲心与行动力
网友:没有行为支撑的所谓慈悲心,能真正起到利益对方的目的么?
学诚法师:有了心,要去造业,才能感果。慈悲心本身,也是建立在明辨善恶、深信因果、内心清净的基础之上的,是修行的结果,并非口头活计。所以,当下的每一个境遇中,都要努力去培养我们内心的慈悲。
网友:从仁爱和慈悲的角度讲,我们应如何应该看待杀人、犯罪及食品卫生这些社会问题?如何平衡在发扬仁爱、慈悲与维护道德的公正之间做好平衡?
学诚法师:仁爱是我们中国儒家的思想,慈悲是我们佛教的思想。;慈能够使众生快乐,;悲能够驱除众生的痛苦。我是觉得你刚才所提到的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有些是道德层面的,有些则涉及法律方面。那么我们应怎样如何以佛教的慈悲或是仁爱来观察?我觉得,人之所以要去骗人是为了得到好处,也就是要让这些东西卖更多的钱。那我们可以对受害者的人慈悲,也可以对那些害人者的人慈悲。慈悲就是同情他,因为他欺你,这个是骗了别人的,那么早晚有一天他将遭到报应——罚款乃至坐牢。
所以对他的这种害人的行为,我们要产生慈悲。慈悲不是说来助长这种行为,而是说我们应该要来帮助他。关于帮助别人,我刚才谈到有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所以我觉得,不一定是对好人才慈悲,对坏人我们一样要有慈悲,慈悲是不分对象的,并且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坏人也要有这种慈悲心,因为他做错了,他的这种行为对别人造成了危害。这我们不是说同情他的这种行为,而是我们必须以这种慈悲的心来帮助他去改正,这才是比较重要的。当然对他的这种行为本身,我们是要反对的。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