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缘有别
随着个人的业缘与见地,每个人念佛的境界几乎都不一样。同样一句;阿弥陀佛,十个人念的境界皆不相同。并非阿弥陀佛有十个样子,而是我们的业力千差万别。
经教告诉我们:;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譬如如来讲一个;佛字,听到每个人的耳朵里去,在心里转了个圈,感受如何就因人而异了,这就是业缘有别的缘故。
妄心与明心
有的人念佛念得欢欢喜喜的,也有人念得自己觉得一切都具足圆满,当然也有人会觉得不知道自己在念什么?似乎愈念妄想愈多了。所谓;妄心念佛,佛在西天;明心念佛,佛在心中就是这个道理,各位不妨自问:;我妄心念佛呢?还是明心念佛?
有人念佛只是抓住一句佛号,有人念佛却能懂得起观,也有人念佛可以和华严法界相应。难怪净土法门分成;九品往生,因九品的境界相差太大了。
信愿行
净土法门强调;信愿行,而信愿行又强调绝对的;信,然后要有;菩萨愿和;菩萨行。
平常,我们念;阿弥陀佛,信在何处?愿力又如何呢?对净土法门的行持又怎样呢?我们懂得佛在心中,见法即见佛,见什么法呢?——见;心地,了心却见佛。
净土法门特别强调心,由;有信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何以身心无法与念佛打成一片呢?信心即是最大的关键了,妄想一来,其他念头一起,全盘皆非了,如此当然觉得很迷茫,这时就要靠真正的见地了。
见地,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若是那么简单,人人距离菩提大道就很近了。那么容易相信,你就不会迷糊了。你能念到不论顺境、逆境来时,信心都不退就差不多了;而且不但不退,还能与法相应,身心随时在禅悦为食当中。很多研究中观、唯识等理论方面的学者,他们完全在思惟修直截了当,从自己的心念下手,而我们修净土法门则强调信心——深信有个极乐世界。
三无漏学
戒、定、慧三学统称为;三无漏学,这是我们从世间法上,从凡夫的因地上走向修证、解脱度途径必不可少的条件。世间法的种种烦恼都是有漏的,要无漏一定得与般若相应,许多佛法的法门都注重于;定学方面,就我们现在的持名念佛而言,也是与定学相应的。
念佛可使内心得到一种安详、宁谧的感觉!至于能否解脱,能否与法相应就要靠智慧了。要是信心不够,念了老半天,到底念什么呀!念得都生烦恼了,岂不就失去方向?
禅宗标榜直接从心地上去体会,当然即与中观相应,等于《金刚经》讲的;三心不可得,故说;禅宗是接引上上根机者。然则,理归理,;事项做到了吗?这可大费周折了。 否则,有些佛教学者怎么只落得个;玩弄知识之称呢?因为没有与修证功夫相应!也就是信心还是有问题。
如果理论上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则林林总总的修证方法就不再需要了。所以说,佛法讲求的就是一个见地与一个修证要真正得到受用,基本上还是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戒学方面下手。
;戒学也可以说是属于行愿部分的,亦即我们平常日用中的为人处事,与现实挂勾,在自己的修行方面真正往下扎根。很多研究佛学理论的人就是与现实脱节了。故行愿自有其可贵之处,做了,在你的行愿过程中,很多大道理就呈现出来了。
佛法毕竟是个实践的宗教,可以拿来验证在自己的身心,乃至日常生活之中。故严格说来,三无漏学是不可偏废的。
直下承当
所谓;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性光明,可以直下承当。一方面念佛号,一方面自己的身心在一片光明中。易言之,见地在;理里,在;定里,乃至;行愿也在其中。一边念,一边回向,何须再念个回向文呢?当下直截了当即与;空、无我、无相相应了。则所有听到我们念佛的人,不论有形、无形,皆能得到好处。
念诵得好,非仅个人会得到法喜,别人听了自然也能得到法喜。否则,自己念得都生烦恼了,又如何寄望别人得到法喜?;一切唯心造呀!可见信心与愿力有多么重要!
随顺世缘
佛陀针对众生的根器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我们学佛以后却自己分别了禅宗、密宗、净土宗、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等,我们画地为牢。事实上,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念佛法门。各位相信吗?相信你就成功了,否则,学佛就学得太辛苦了。你能以这种见地去念佛、去修持,就能;左右逢源。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卧信手拈来,都要能够了无挂碍,能够;随顺世缘无挂碍。念佛能念到这种境界,则禅、净、密皆在其中矣!八万四千法门也皆涵盖在内了,那里还有什么宗派之分呢?
普贤境界
我们在任何时、地学佛,若是还分别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就是还在二分法中了,那是不圆满的。学佛修法,一定要学到像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一样。
何谓;普贤呢?;普贤又叫;普现,普现在一切境界中。各位应以这种见地去念佛,而不是非要念一句;阿弥陀佛才叫念佛。纵使你在与人谈话,内心还能清清明明那也是在念佛,这便是广义的念佛。
普贤的境界,也就是;随顺世缘无挂碍的道理了。我们能这样认识,则何处不是道场呢?
不增不减
凡夫经常都在二分法中,非善即恶,非是即非,抓得很紧。六祖问惠明禅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各位不妨也自己问问:;不思善、不思恶时,我的本来面目到底又如何呢?若是无法把是非善恶溶化掉,不就处处都在矛盾中了吗?
各位听到我在咳嗽吗?你若把它当咳嗽,那么你也听进去一声咳嗽。一声咳嗽原是不增不减的,也是不垢不净的。有垢有净是你自己心里去接受的,要是你不去接受,它就是不垢不净了,同时它也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垢净、增减、生灭完全在你的一念心。懂得这么用心,则连吃饭都不是打闲岔了:嘴巴在吃饭,那;能想的知道在吃饭,可是那个;他并没有在吃呀!你吃饱了,那个能知道饱的也从来无所谓饱与不饱呀!
法尔如是
佛经有很多是;不了义教,也有很多是;华严境界。像《阿弥陀佛经》等净土三经都是华严境界,那并不是我们一般凡夫所能想像的。严格说来,净土法门深不可测,一点都轻忽不得的。所谓;甚深缘起、缘起甚深,一般随便批评净土宗的人,那是谤佛、谤法、谤僧;乃至修净土的人批评其他宗派亦然。因为法法都是平等的!《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是众生太执著了。
试想,佛陀讲了四十九年的法,却说他一个字也没讲,难道他在打妄语吗?不是的,他是在帮我们;扫相,希望我们不要执著呀!
佛国境界
《阿弥陀佛经》上有一段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并没有告诉我们要执著在极乐世界,而是要到十方国土去随喜赞叹。
根据《无量寿佛经》的记载,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个大愿来庄严极乐世界,所有佛土、诸佛的殊胜都集中在这极乐世界之中。其中描写的七宝,我曾请教一位艺术家说:;以艺术家的眼光来看,阿弥陀佛世界里的境界能把它创造出来吗?他说:;这七宝应该是不困难的。然而,依我的看法,佛陀讲的境界无非是要让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容易去理解。讲得太高了,我们无法想像,但是,我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绝对比描述的更加庄严,而且庄严得让人无法想像。
壮严此心
贤劫千佛之中,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第五位是弥勒佛,而两位就距离好几万亿年了,甚至是无法计量的,可见成佛不是那么简单。学佛的那么多,成就的又有几人呢?我们看《法华经》,佛陀为五百弟子授记,人人都可成佛,只是时间久远的差距罢了。
既然众生都有佛性,出家可以成佛,在家当然也可以成佛。如果出家可以成佛,在家不能成佛,佛法就不平等了。成佛是了心,圆满这个心、庄严这个心。所以说,佛法是智慧之学,不是要你抓得紧紧的,抓住一个佛号只是要给初步学佛或心性比较脆弱的人一个方便而已。
回向净土
佛陀在净土经典里告诉我们:;千经万论皆指向极乐世界,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时时回向极乐世界就没错了。当然你也可以回向弥勒净土。像近代的高僧大德太虚大师、虚云老和尚,就是发愿往生兜率天,亲近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历代禅宗大师也有很多都发愿生生世世住在这娑婆世界度众生的,这样也没错呀!反而成佛得更快呢!别以为到极乐世界才成佛快。只要你见地正确,在苦难中成佛更快的。像佛陀与弥勒菩萨两位原是师兄弟,一个是修苦行、一个修安乐行,结果释迦牟尼佛提早成佛了。
到极乐世界只是留学而已,终究还是要回到娑婆世界来的,不过是时间的久暂罢了。总而言之,一切在行愿,我们强调弘法,就要绝对有信心,若是以学理的观点来探讨,必然有很多可谈。然而佛法讲;实际二字,如果认真探讨起来,邪知邪见就跟着来了,而到底谁是邪知邪见又很难讲了,除非你亲自证到,否则就只好依圣言量来判断了。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