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一

发布时间:2019-06-26 11:36:55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一 车一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次独明一实中又三初独明一实次如是下约待对说三又开下约开显说初文又二初正释次一实下结示正体初文又二初约对所破以说次从异则为二二故非一实等约能对德体以说。

  大经云一实谛者则无有二无有二故名一实谛又一实谛名无虚伪又一实谛无有颠倒又一实谛非魔所说又一实谛名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无空假中之异。

  初文者无二乘之二亦是无二边之二无三惑二死之虚无无常等四倒故也并须约圆行说故如是等法魔不能说。

  ○次约能对中约德体谓四德三谛德若无谛德无所依谛若无德谛不能显故以修成之德显于理性之谛即是今经正体故更复疏明体无非无前所对诸过故也文为六先明无二。

  异则为二二故非一实谛一实谛即空即假即中无异无二故名一实谛。

  ○次无虚伪。

  若有三异则为虚伪虚伪之法不名一实谛无三异故即一实谛。

  ○三无颠倒。

  若异即是颠倒未破非一实谛无三异故无颠倒无颠倒故名一实谛。

  ○四一乘者即是无异转释无倒。

  异者不名一乘三法不异具足圆满名为一乘是乘高广众宝庄校故名一实谛。

  ○五魔虽下明即义者非魔所说。

  魔虽不证别异空假而能说别异空假若空假中不异者魔不能说魔不能说名一实谛。

  ○六若空下重释具德之相。

  若空假中异者名颠倒不异者名不颠倒不颠倒故无烦恼无烦恼故名为净无烦恼则无业无业故名为我无业故无报无报故名乐无报则无生死无生死则名常常乐我净名一实谛。

  此具德相即无前所对故四德具足四德具足非二乘所知况魔能说。

  ○次结示正体。

  一实谛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经之正体也。

  可知。

  ○次约待对以由前明有能破所破能对所对故故知所破所对不出藏通及别方便故今更明之以不思议三谛非三而三以三为破非空而空故破凡夫余三被破准此可知于中又二先明对破。

  如是实相即空假中即空故破一切凡夫爱论破一切外道见论即假故破三藏四门小实破三人共见小实即中故破次第偏实。

  ○次无复下显一实相又二先显一实。

  无复诸颠倒小偏等因果四谛之法亦无小偏等三宝之名唯有实相因果四谛三宝宛然具足。

  ○次亦具下更明一实摄法又二先明摄法。

  亦具诸方便因果四谛三宝。

  ○次何以故下释摄法意。

  何以故实相是法界海故唯此三谛即是真实相也。

  (△三约开显说)。

  ○三明开中二先开次即绝下结初开中二先正开说诸教从浅至深从圣至凡次第开之。

  又开次第之实即是圆实证道是同故又开三人共得实深求即到底故又开三藏之实决了声闻法又开诸见论实于见不动而修道品故又开诸爱论实魔界即佛界故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次一切诸法下结束开意。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

  以诸法中有妙理故方可论开若也本无何所开显点示众生及三乘人本有觉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耳。

  (△次结)。

  即绝待明实是经体也。

  ○五约譬中二初叙傍正意次正明用譬。

  五譬简者今借三喻正显伪真兼明开合破会等意。

  初言兼明等者三兽二珠约开合为喻黄石中金约破会为譬虽此二意正为显体。

  ○次正明用譬中二先正释三譬次引此下明用三譬意初释中文自为三初借三兽中三初正释次如是下示体三此约下结示初文又二初三兽之譬本譬于通通真谛中有空有中取象不空为今经体。

  一譬三兽渡河同入于水三兽有强弱河水有底岸兔马力弱虽济彼岸浮浅不深又不到底大象力强俱得底岸三兽喻三人水喻即空底喻不空二乘智少不能深求喻如兔马菩萨智深喻如大象水软喻空同见于空不见不空底喻实相菩萨独到智者见空及与不空。

  ○次从到又二种去亦约教道重简但中仍为小象圆教不空方名大象。

  到又二种小象但到底泥大象深到实土别智虽见不空历别非实圆见不空穷显真实。

  ○次如是下示于圆中异于通别正显今经不思议体。

  如是喻者非但简破兔马二乘非实亦简小象不空非实乃取大象不空为此经体也。

  (△三结示)。

  ○三从此约下结譬本意。

  此约空中共为真谛作如此简也。

  本借三兽以譬通教故重结云约共真谛真谛既含一真二中是故须简偏真但中非今经体此约圆别入通以简经体故知他人解释尚不识小象不空况能辨于大象不空况能知于二中合在真谛中耶但知大象一概大乘。

  ○次更借二珠譬者又二先正约二珠次复独约一如意珠譬初文又二初正释次结示经体。

  二譬玻璃如意两珠相似形类欲同而玻璃但空不能两宝如意珠亦空亦两宝玻璃无宝以喻偏空如意能两以喻中道此就有无合为俗简伪显真今经体同如意也。

  初云不能两宝名为但空能两宝者名一切法空空含二义是故须简空名不殊故云相似但空唯空故云但空此是通教偏真但空对别教俗谛中空不具诸法故云但空不能两宝亦空亦两即是即中即假故也但空非空教道权说故以能两正譬实中此是圆教入别之说别教有无共为俗谛圆入即以两中为真是故真中简却但中非今经体是故重喻如意摩尼以辨得失是则前三兽喻约别圆入通故须于其能入之中简却次第中也约能所合说故云空中合为真谛简也今亦如是约所入边即别教中道但简所入能入尽妙正是经体今亦能所合论所入仍语俗者为辨异前故云有无合为俗简。

  ○次更约如意为譬亦二先释次结。

  又但约一如意珠为譬者得珠不知力用唯珠而已智者得之多有所获二乘得空证空休息菩萨得空方便利益普度一切此就含中真谛简其得失也。

  释中亦是如意名同如二空名同故云含中真谛简也与前二象大意不殊今重显耳向借二喻并约教道故分二象及以二珠此中约理理本无二由机缘取致有真中故知真中本同一实故喻如意珠体不殊以重约前别圆入通真谛之中含二中者人有得失非理尔也虽复重约如意为譬同成第二珠譬义耳。

  今经如智者得如意珠以为经体。

  ○第三譬者教理共论是故通约一切凡圣及以教法于中为二初约机异次判同异初机异又三初譬次合三结示经体。

  三譬如黄石中金愚夫无识视之谓石掷在粪秽都不顾录估客得之融出其金保重而已金匠得之造作种种钗钏环珰仙客得之练为金丹飞天入地扪摸日月变通自在。

  野人喻一切凡夫虽具实相不知修习估客喻二乘但断烦恼矿保即空金更无所为金匠喻别教菩萨善巧方便知空非空出假化物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仙客喻圆教菩萨即事而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得一身无量身普应一切。

  此四人中第二含于两教二乘及通菩萨三藏菩萨亦同凡夫故也。

  (△三结示经体)。

  今经但取金丹实相以为经体也。

  (△次判同异)。

  ○次文中二先判。

  就同而为喻从初至后同是于金凡夫圆教俱是实相也就异为喻者初石异金次金异器器异丹丹色净彻类若清油柔软妙好岂同环钏状乖色别故不一种。

  ○次结意。

  此就与夺破会简其得失。

  言与夺破会者金体不殊故云与也凡夫其实未得果理与而言之云理不二是故云与理虽不二凡实未有果上之用是故云夺估客金匠准此说之所言破者若废权立实丹尚异器何况金石若会权归实体既不殊岂简金石凡夫亦然准说可见。

  ○次明用譬意中又三初正明三意次今明下结成三法三如此下结成一乘三轨初文中三。

  引此三喻者前喻根性根性有浅深浅得其空深得其假又得其中。

  初意云约根性等者二乘浅菩萨深其利根者又得其中。

  次喻三情初情但出苦不志求佛道见真即息次情历别不能圆修后者广大遍法界求。

  次言三情者亦约三人三情各别故初人从假入空但求出苦次别人地前历别后人方能于别但中见一切法中故云后者广大。

  第三喻三方便二乘方便少守金而住别教方便弱止能严饰营生圆教方便深故能吞云纳汉。

  后喻三方便者凡夫全无置而不说。

  今明此经实相之体如大象得底坚不可坏以譬体妙圆珠普雨譬其用妙巧智成仙譬其宗妙。

  次结成三法中问前三譬中皆云今经体也又复三义本为显体何得此中乃云三譬以对三法答义有傍正正显体已复顺此三若尔即是用所依体体能成用亦宗所显体体能成宗故以三譬复对三法。

  (△三结成一乘三轨)。

  如此三譬即是三德不纵不横名为大乘于大乘中别指真性以为经体。

  第三意中云如此三譬即是三德者象譬法身以得底故珠譬解脱以能雨故仙譬般若住妙空故此约别说故作此对若一一譬各为三者得坚譬法身以水譬般若至岸譬解脱珠体譬法身珠空譬般若雨宝譬解脱修治譬般若金体譬法身成仙譬解脱皆取法身以为经体恐体滥故故约三德简出二德克取法身若据显体亦只应是法身德耳今言三德意亦如前思之可见。

  (△六就悟简)。

  ○约悟简者所以须此悟简者如释十妙自有从因至果自行化他故不须论悟尚一一文下皆须观心及至释经亦立观心一门经是教法故也今明体中须约悟者体通凡鄙其名犹通是故须简下文明用用是果上之法宗是因果不悟无果故并不须约悟简也是故约悟唯在此中于中为二初非次显是初又二初总。

  六就悟简者夫法相真正诚如上说行未会理岂得名谛。

  ○次徒劳下别明非相又二初别明非相。

  徒劳四说逐语生迷闻粖谓软闻雪谓冷闻贝谓硬闻鹄谓动终不能见乳之真色。

  即四执不同即是横计常乐我净准止观中意亦是横计四门差别具如彼记。

  ○次情闇下重斥先譬次合。

  情闇夜游何能到谛叫唤求食无有饱理执己为实余是妄语此有彼无是非互起更益流动云何名谛。

  可知。

  ○次显是中二初明凡位未悟次明圣位方悟初文二法譬。

  若欲见谛惭愧有羞苦到忏悔机感诸佛禅慧开发观心明净信解虚融。

  初文是从观行位初入六根净故云明净等苦到是五品之前修于五悔开发之言且通说耳以行五悔能感诸佛加被令发五品乃至初住故也观心明净入五品信解虚融是六根。

  尔时犹名闇中见杌仿佛不明人木虫尘尚不了了。

  喻中云人木等者上句文略应更云水中观尘下双结云人木等不了。

  ○次若能下明圣位从相似位入初住位于中为四初通明智断次清净下明境智三论云下引证四略而下示经体初又二先法次譬。

  若能安忍法爱不生无明豁破。

  初住之始分得经体。

  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鱼石色像任运自明。

  镜水明净譬无明灭鱼像自现譬法身显。

  ○次文又三先智次境三功能。

  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即境智相应也所显之体由能契智智由人也故云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金錍抉眼一指二指三指分明。

  次所见境中云一指二指等如止观第五记三指分明真经体也。

  ○三功能中二先立。

  尔时见色言有亦是言无亦是。

  ○次释。

  云何有是的的之色与眼相应谛谛之理与智相称名之为有云何为无无复坚冷软动之相名之为无。

  如文。

  ○三引证中二初引论明所通之实实即体也。

  论云一切实一切非实亦实亦不实非实非不实如是皆名诸法之实相。

  ○次如舍利下明能见之人又三初引此经正明见体。

  如舍利弗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敬尔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是名真实见体。

  ○次引涅槃明得体行息又二初引。

  故涅槃云八千声闻于法华中见如来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

  ○次释。

  约理明无所作此是究竟之理也约教无所作闻此教已更不他闻也约行无所作者修此行已更不改辙。

  释中约理教等三且约一分未为全息。

  ○三总指广乃至五妙五即明无所作。

  如是等种种无所作义(云云)。

  ○四示经体中二初正示体。

  略而言之随智妙悟得见经体也。

  ○次历诸法。

  当以随智妙悟意历诸谛境中节节有随情智情智种种分别简余情想唯取随智明见经体也。

  ○三明一法异名中文开四意。

  三一法异名者更为四一出异名二解释三譬显四约四随。

  ○初出异名中为三初来意次列三无量下破计。

  一出异名者实相之体只是一法佛说种种名。

  初如文。

  亦名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等。

  次列名中始从妙有终至寂灭合十二名所言等者此十二名览诸经论今略列之以例可知初三是有门次毕竟下三是空门次虚空下三是空有门次非有非无下三是非空非有门为欲分对名义体故每一门中且引三名以之为式今文意者此之四门圆别教共若不简之名体不分圆人初心即观四门四门相摄体同名异正显经体别则远期果地仰信居初先用方便一十二门向后方观此之四意既存教道诤讼易生纵当门体与名义同然与他门互相吞啖故此学者非法毁人良由不知体同名异故云不识天主千名而谓憍尸不是帝释故弘教者失旨于兹将恐弘法利他之功不补非法毁人之失。

  ○三破计中二初总破。

  无量异名悉是实相之别号实相亦是诸名之异号耳惑者迷滞执名异解经云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次小乘下示偏计之失又二初大小两乘各于其教法门互非。

  小乘论师专于名相而起诤竞非法毁人世代仿敩为法怨仇大乘学者亦复如是学妙有者自称至极闻毕竟空而生诽谤不受其法不耐其人学毕竟空者自类朋聚引正向己推邪与他。

  ○次皆不下以失佛法大意之。

  皆不识天主千名闻释提桓因而喜闻舍脂夫而恚恭敬帝释慢辱拘翼将恐其福不补其失实相亦尔同是一法岂可谤一信一耶。

  如天帝释有千种名此中即是千中之四虽党其门所失大实相下合譬可知。

  ○次解释中三初去小乘八门不与大滥故置不论。

  二解释者小乘名体由来易简置而不论今所分别但约别圆八门。

  ○次列四句。

  更为四句一名义体同二名义体异三名义同而体异四名义异而体同。

  ○三初句者下正解释释中二先释次前三句下判前所列前三属别后一属圆初文初句先释次结。

  初句者妙有为名真善妙色为义实际为体次以毕竟空为名如如为义涅槃为体次以虚空佛性为名如来藏为义中实理心为体次以非有非无中道为名第一义谛为义微妙寂灭为体如是等名字所以理趣虽殊而同用一门意无有别故言名义体同也。

  第二句名义体异者如妙有是名毕竟空是义如来藏为体又空是名如来藏为义中道是体又如来藏为名中道为义妙有为体又中道是名妙有为义空为体如是等四门更互不同三种皆别故言名义体异也。

  第三句名义同而体异者如妙有为名妙色为义毕竟空为体是则二同一别故言名义同而体异又空为名如如为义妙有为体此亦二同一别余两门亦如是故言名义同而体异也。

  第四句名义异而体同者如妙有等名名不同真善色等义义有异而同归一体更无二趣故言名义异而体同三门亦如是。

  (△次判前所列前三属别后属圆于中先斥)。

  ○次判中二先斥次判中二先略明诤由次示诤相。

  前三句名义皆不融初句寻一名得一义得一体当门圆融不关余事第二句寻异名识异义异体体义名最不融此易可知第三句体既不融名义虽同终成不合皆是别门明义。

  初中云最不融者初句俱同但在当门尚是不融今于当门三自不融是故云最。

  (△次判中二先略明诤由)。

  不得意者诤从此起。

  言不得意者通论谓地前乃至博地初心别论若已入十住终不生诤。

  ○诤相中二初略明诤相次何者下释诤意。

  或小陵大或大夺小。

  初言或小陵盗大夺者明此四门虽即大小名同体异然有强弱致诤不同。

  ○释诤意中二初明半夺次明俱夺。

  何者小乘欲断生死闻毕竟不但空顺其情欲谓是但空执此起诤又小乘欲断生死故非有破执涅槃病故非无闻中道非有非无扶其小情谓是己典非有非无故于二门多起诤竞若闻中实理心与小相乖则不起诤何者二乘玩空而今闻有二乘灰身灭智今闻心智与彼情乖故不执作诤也是以小陵盗大故诤大夺小者大乘学者见共三乘人空门非空非有门名同二乘不见深意即推属诳相不真宗但取妙有亦空亦有两门引是圆常之法输二不输二此诤少可。

  初文者大小二门更互陵夺是以小乘诤他大乘二四两门谓为己典大乘夺小初三两门谓非小教是故大小各互输二而存于二。

  ○次从若知去大乘俱夺小乘四门又二初正明俱夺次俱夺意。

  若知空是不但非有非无是遮二边者则四门俱夺而小苦诤于二门。

  初文者可由大乘知于空门为不但空双非以为第一义谛则谓小乘都无能通故四门俱夺小既被夺终不敢诤亦空亦有及以有门而但苦诤第二第四以并不知大小各四是故生诤。

  ○次从又大乘去释俱夺之意又二先释次譬。

  又大乘四门名义不融门门各诤自相吞噬况尔小乘野干陵夺师子宁当不啖尔乎。

  初释中别教不融当教四门尚互相噬况复小乘故譬意云若小夺大犹如野干而夺师子宁不俱啖汝四门耶二门先输今又失二野干不夺师子师子尚欲啖之今野干辄夺师子师子岂不啖耶故曰宁当合譬可知。

  (○此科明第四句属圆)。

  ○次从三句去结前三句属于教道非今经体唯第四句为经体也名义虽异四门体同体既互融不诤名义故第四属圆于中又二初明诸名诸义并是实相之名次复次下互为名体初文又三初略标门意次其相下略释门相三如是下结归经体。

  三句生诤非今经体也第四句名义异而体同体有众义功用甚多四门随缘种种异称以体融故圆应众名法体既同异名异义而不诤也。

  初如文。

  ○次文又二初引经立体。

  其相云何今当略说无量义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谓实相。

  ○次实相之相下列前十二名并是实相异名。

  实相之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此从不可破坏真实得名又此实相诸佛得法故称妙有妙有虽不可见诸佛能见故称真善妙色实相非二边之有故名毕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异故名如如实相寂灭故名涅槃觉了不改故名虚空佛性多所含受故名如来藏寂照灵知故名中实理心不依于有亦不附无故名中道最上无过故名第一义谛。

  其名既异不妨名异而体是同不可圆理不异而诸名尽同将何以为四随之巧此中最后非有非无准前理亦合有三名文中但有中道及第一义文阙微妙寂灭一句此中诸名既尽以实相为体名数多少于理未妨故阙一无妨。

  (△三结归经体)。

  如是等种种异名俱名实相种种所以俱是实相功能其体既圆名义无隔盖是经之正体也。

  ○次互为名体中四初略示互立。

  复次诸法既是实相之异名而实相当体又实相亦是诸法之异名而诸法当体。

  ○次妙有不可下略示互立之相。

  妙有不可破坏故名实相诸佛能见故名真善妙色不杂余物名毕竟空无二无别故名如如觉了不变故名佛性含备诸法故名如来藏寂灭灵知故名中实理心遮离诸边故名中道无上无过名第一义谛。

  且以妙有当体为式他皆仿之。

  ○三随以下例结。

  随以一法当体随用立称例此可知。

  ○四大经下引证又二初正引证次若得下结引证意初文又二先证诸名并是解脱之别名。

  大经云解脱之法多诸名字百句解脱只一解脱。

  ○次明诸名并是涅槃之异称。

  大论云若如法观佛般若与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涅槃亦然故云即一相也。

  (△次结引证意)。

  若得此意知种种名皆名实相亦名般若亦名解脱三法亦是诸法名诸法亦是三法体(云云)。

  ○三譬显中二先释次譬显下判同异。

  三譬显者譬如一人名金师能锻金其体黄譬初句法也。

  譬如一人名青而能作漆其身白净又一人名乌能研朱其身则紫如是等无量百千名技身异譬第二句。

  譬如百人同姓同名同解一技而其身各异譬第三句。

  初正释中前之三句寻之可知。

  ○第四句中三初举事次引证三工遍下以所引事而示圆相初引事中二初引事次结同。

  譬如一人遭乱家祸处处换姓处处变名如张仪范蠡之类涉多官职身备众位若从多技得名书画金铁等师若从文官儒林中散若从武官熊渠次飞。

  初云譬如一人遭乱家祸如张仪范蠡之类者历多官职如用异身备众位如名异换姓变名如名异历职备位如用异张仪者史记世家云本魏人也尝与苏秦事于鬼谷而秦先达已相于赵仪往见之秦欲击而诫之乃坐之堂下以仆妾之食而饭之仪乃谢而去之秦乃使舍人以车马币帛而阴奉之仪遂入秦惠王见之以客卿于是檄楚说秦相秦四岁而免乃相魏以说哀王哀王背纵复归相秦秦欲伐楚复入楚而说怀王及闻苏秦死又说于楚令楚和秦复入说韩令归事秦于是惠王封其五邑号武信君又说齐赵及燕昭王并令事秦诸王咸许而归报秦会惠王卒武王为太子时不悦之而仪惧诛请说于魏遂又相魏一岁而卒范蠡者列传云本南阳人事越王勾践苦身戮力深谋二十余年灭吴报耻以尊周室勾践已霸称为大将军自以为大名之下难立置书辞勾践而请诛王不然之乃与徒属浮舟于海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为其俸邑乃出于齐变名鸱夷子戮力治生数至千万齐人闻其贤请而为相后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至卿相此布衣之极矣久居尊名而不祥也乃归相印散财帛闲行止于陶自谓朱公居无何间又致财巨万彼二人者名用虽殊而其体是一儒林等文官名熊渠等武官名。

  ○次随处下结同。

  随处换名譬名异随技得称譬义异而体是一更非异人。

  ○次引证。

  经言王家力士一人当千此人未必力敌于千直以种种技艺能胜千故故称当千。

  如文。

  (△三以所引事而示圆相)。

  ○三示相中二初工遍下总示。

  工遍众技无技不通仕具众位无官不历。

  ○次从是不可坏人去历十二名。

  是不可坏人妙技术人有体气人无过患人遍通达人能破敌人上族姓人富财技人多知人中庶信直人顶盖人譬第四句法也。

  此中从初至顶盖人合有十二名譬体同名异文但有十一恐欠人字应云中庶人信直人初三名譬有门中三次三名譬空门中三次三名譬空有门中三次三名譬非空非有门中三名义理甚便意甚分明故圆教四门虽即名等亦有十二而体不别故圆义易融。

  ○次判同异。

  譬显泠然故知前三句属别意后一句属圆意也。

  如文。

  ○四约四随中二初问起。

  四约四随者问实相一法何故名义纷然。

  ○次答答中五初总出四随明如来赴机之法次例如下引例示失三如来下正明佛赴机异名之相四故求那下引证五故四随下结意。

  答随彼根机种种差别赴欲赴宜赴治赴悟。

  初如文。

  ○次例中三初通举异执之相次既不下示失四悉之相三各于下结失成得虽现在无益得为后世闻法之缘。

  例如世人学数则舍大修衍则弃小习空则恶有善地则弹中。

  初如文。

  既不欲闻闻之不悦无心信受不灭烦恼不发道心。

  次文者既不欲闻去失四随益物意也初是无乐欲次无心信受是无为人次不灭烦恼是无对治次不发道心是无第一义。

  ○三结失成得。

  各于己典偏习成性得作未来闻法根缘。

  如文。

  ○三正明如来赴机之相中三先总举说法之相次为有下别明四门四悉之相三随此下结意。

  如来于时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以若干言辞随应方便而为说法。

  初如文。

  为有根性说妙有真善妙色不违不逆信戒忍进荡除空见即能悟入契于实相为空根性说毕竟空如如涅槃等谛听谛受以善攻恶无相最上为亦空亦有根性说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欣然起善离非心净为非空非有根性者即说非有非无中道遮于二边不来不去不断不常不一不异等欲得听闻欣如渴饮信乐修习众善发生执见皆祛无恶不尽第一义理豁然明发。

  次文四门不同初从为有根性去有门明如来逗机得四悉益初是乐欲益次信戒忍进是为人益次荡除空见是对治益次即能去是第一义益有门既尔余三可知。

  (△三结意)。

  随此四根故四门异说说异故名异功别故义异悟理不殊体终是一。

  (△四引证)。

  故求那跋摩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五结意)。

  故四随殊唱是一实之异名耳。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一

  音释

  估

  (音古正作贾)。

  钗

  (楚佳切)。

  钏

  (尺绢切臂镮也)。

  珰

  (音当耳珠也)。

  扪摸

  (扪音门摸音莫扪摸谓扪抚摸??也)。

  矿

  (古猛切金朴也)。

  鹄

  (胡沃切鸟也)。

  杌

  (玉忽切??无枝也)。

  錍

  (音卑正作[鎞-囟+(奂-大)]边迷切)。

  抉

  (于决切挑也)。

  敩

  (胡教切学也)。

  噬

  (时制切啮也)。

  蠡

  (音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浅释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