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纪 第十一卷 (译经齐梁周)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齐梁及周帝代录者。此相因修交禅主也。萧道成。临沂人。受宋禅称齐。仍都建康。建元中安成有野火洞泽焚烬。唯数丈地草独不然。往视其中得一金像。灵瑞既感圣化复兴。所以司徒竟陵文宣王子良。泛志法流大有弘阐。相承七主二十三年让梁。萧衍。兰陵人受齐禅。亦都建康。帝既登极。思与苍生。同契等觉。共会遍知。垂拱临朝盛敷经教。广延博古旁采遗文。扇以淳风利于法俗。至天监七年。以为正像渐末信乐弥衰。三藏浩漫鲜能该洽。敕沙门僧旻宝唱等。录经律要事以类相从。名经律异相。凡五十卷。至十四年。又敕沙门僧绍。撰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犹以未委。至十七年。又敕沙门宝唱。更撰经目四卷。显有无译证真伪经。凡十七科颇为覶缕。二主五十四年。二主都建康。一主都江陵。为西魏灭。宇文觉朔州鲜卑魏丞相泰之世子。泰薨嗣相位。受西魏禅号周。都于长安。至第三主武帝邕世。建德敦牂迄于作咢。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慧日既隐苍生重昏。相承五主二十四年。起宋武帝永初元年庚申受东晋禅。至周大定元年辛丑奉玺皇隋。其间一百六十二载。凡诸译经并及注述论传录目。华戎道俗五十有一人合出修多罗比尼戒本羯磨优波提舍阿毗昙论传录等。一百六十二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总结以为三代三都一十五主年世录云
齐沙门昙摩伽陀耶舍 一部(一卷经)
沙门摩诃乘 二部(二卷经律)
沙门僧伽跋陀罗 一部(一十八卷经)
沙门释法意 二部(二卷经)
沙门求那毗陀 三部(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度 三部(三卷经律)
沙门释法愿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王宗 二部(七卷经及目录)
沙门释昙景 二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尼 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政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备 五部(五卷经律偈)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 一十七部(二百五十九卷经抄)
常侍庾颉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超度 一部(七卷律例)
沙门释法化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法瑗 一部(三卷注经)
沙门释慧基 一部(一卷注经)
文宣王记室王巾 一部(十卷僧史)
梁沙门尼僧法 二十一部(三十五卷经)
沙门释妙光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僧威 一部(一卷戒法)
沙门释僧祐 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记传)
沙门释道欢 一部(一卷偈)
沙门曼陀罗 三部(一十一卷经)
沙门僧伽婆罗 十一部(三十八卷经论传)
清信士木道贤 一部(一卷经)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一卷经)
沙门真谛 一十六部(四十六卷经论疏记)
沙门释僧旻 一部(八十八卷经抄)
沙门释僧绍 一部(四卷录目)
沙门释宝唱 八部(一百七卷杂录)
沙门释法朗 一部(七十二卷注经)
沙门释智藏 一部(八十卷义林)
武皇帝萧衍 一部(五十卷注经)
沙门释慧令 一部(十二卷经抄)
沙门释慧皎 一部(十四卷经传)
优婆塞袁昙允 一部(二十卷论抄)
简文帝萧纲 一部(二百卷法宝集)
湘东王文学虞孝敬 一部(三十卷内典博要)
周沙门释昙显 二部(二十卷经要)
沙门攘那跋陀 一部(一卷论)
沙门达摩留支 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沙门阇那耶舍 六部(一十七卷经)
沙门耶舍崛多 三部(八卷经)
沙门阇那啒多 四部(五卷经)
沙门释僧僶 二部(二卷传)
沙门释慧善 一部(八卷论)
沙门释忘名 十二部(十二卷论经传)
沙门释净蔼 一部(一十二卷三宝集)
沙门释道安 一部(一卷二教论)
齐无量义经一卷(见僧祐法上等录)
右一经一卷。高帝世。建元三年。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齐言法生称。于广州朝亭寺手自译出。传受人沙门慧表。永明三年赍至扬都缮写流布
五百本生经一卷(见三藏记)
他毗利律一卷(他毗利。齐言宿德。见僧祐录)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外国沙门摩诃乘于广州译
善见毗婆娑律十八卷(见道慧宋齐录及三藏记)
右一部一十八卷。武帝世。外国沙门僧伽跋陀罗。齐言僧贤。师资相传云。佛涅槃后优波离既结集律藏讫。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华供养律藏。便下一点置律藏前。年年如是。优波离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写俱。陀写俱欲涅槃付弟子须俱。须俱欲涅槃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欲涅槃付弟子目揵连子帝须。目揵连子帝须欲涅槃付弟子旃陀跋阇。如是师师相付至今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将律藏至广州临上。舶反还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罗。罗以永明六年共沙门僧猗。于广州竹林寺译出此善见毗婆沙。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庚午岁七月半夜受自恣竟。如前师法。以香华供养律藏讫即下一点。当其年计得九百七十五点。点是一年。赵伯休梁大同元年。于庐山值苦行律师弘度。得此佛涅槃后众圣点记年月。讫齐永明七年伯休语弘度云。自永明七年以后云何不复见点。弘度答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圣人手自下点。贫道凡夫止可奉持顶戴而已。不敢辄点。伯休因此旧点下。推至梁大同九年癸亥岁。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房依伯休所推从大同九年至今开皇十七年丁巳岁。合得一千八十二年。若然则是如来灭度始出千年。去圣尚迩深可庆欢。愿共励诚同宣遗法
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一卷(永明八年十二月出。亦名观世音所说行法经。见宝唱录及三藏记)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沙门法献于于阗国得此梵本来。见道慧宋齐及三藏记)
右二经合二卷。武帝世。外国三藏法师达摩摩提。齐言法意。永明年为沙门法献。时为僧正。献于扬州瓦官寺译出。献初以宋元徽三年游历西域。于于阗国得此经梵本来并佛牙。经译流行相传至今。佛牙到梁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数人并执仗。初夜扣门称临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阁上。请开阁检视寺内。即随语开阁。主师至佛牙坐前开函取牙作三札。以锦手巾盛牙。绕山东而去。至今竟不测所在
百句譬喻集经十卷(外国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出此即第三译。或五卷。见僧祐录)
十二因缘经一卷(第四出) 须达长者经一卷
右三经合一十二卷。武帝世。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齐言德进。永明年于扬州毗耶离寺译出
灰河经一卷(见始兴录。及高僧传三藏记等亦出)
毗跋律一卷(见三藏记)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扬州沙门释法度出。见宝唱录载
佛法有六义第一应知经一卷
六通无碍六根净业义门经一卷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沙门法愿抄集众经依义撰出。虽弘经旨异于伪造。既标名号则别成卷部。世皆共列用为疑经。故复载传。后叶识源幸同鉴勖(见三藏记及宝唱录)
佛所制名数经五卷 众经目录二卷
右二部合七卷。武帝世。释王宗抄集众经依事类撰。有似数林。首题经名编预于录。惧乱名实故复委论。既非正经世所疑惑。又撰大小乘目录。并见三藏记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亦直云未曾有经。见始。兴录)
摩诃摩耶经二卷(亦名摩耶经。并见王宗宝唱法上等三录)
右二部合四卷。群录直云。齐世沙门释昙景出。既不显年未详何帝
益意经二卷(祐云失译。见法上录)
右一部二卷。齐世沙门释法尼出。既不显年未详何帝
弥勒成佛经一卷
右一部一卷。先是长安释道标译。是第三出。小异护什本。齐世江州沙门道政。更复删改标所定者。首尾亦名成佛。又云下生。而其经首有大智舍利弗者是。既不显年未详何帝
九伤经一卷(见旧录) 安墓咒经一卷(见别录疑)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经一卷(武帝世出见三藏记及宝唱录)
七佛各说偈一卷(见吴录)
深自知身偈一卷(见吴录)
右五部合五卷。齐世沙门释道备出。备后改名欢。虽见众录。然并注入疑经
遗教子注经一卷
抄妙法莲华经五十九卷
抄阿毗昙毗婆沙五十九卷
抄百喻经三十八卷
抄维摩诘经二十六卷
抄华严经一十三卷
抄地持经一十二卷
抄菩萨决定要行经十卷(亦云净行优婆塞经)
抄成实论八卷 抄胜鬘经七卷
抄阿差末经四卷 抄摩诃摩耶经三卷
抄胎经三卷 抄方便报恩经二卷
抄鸯掘魔罗经二卷
抄律头陀事经二卷 三宝记十卷(亦云佛史法传僧录)
右子注及抄经合一十七部凡二百五十九卷。并齐司徒竟陵文宣王萧子良。爱好博寻躬自缉撰。备忘拟历不谓传行。后代学人相踵抄读。世人参杂惑乱正文。故举本纲庶知由委。其外犹有二十余经。并是单卷文繁不复备录。但上题抄字者悉是其流。类例细寻始末自别。见三藏记及宝唱录
戒果庄严经一卷(或无经字有八章颂)
右一部一卷。武帝世永明五年。常侍庾颉采经意撰
律例七卷
右一部七卷。武帝世。永明七年。沙门释超度依律撰出
腹中女听经一卷(第二出与先不庄校女经本同)
右一部一卷。永明元年中。沙门释法化诵出。古见录。众录相承并云诵出。未详诵意。依而列之。以有先译故免疑失
胜鬘子注经三卷
右一部三卷。扬州灵根寺沙门释法瑗述注解
遗教子注经一卷
右一部一卷。山阴法华山沙门释惠基述注解
齐僧史十卷
右一部合十卷。司徒竟陵文宣王府记室王巾撰
梁净土经七卷(永元元年出。年八岁)
妙庄严经四卷
妙音师子吼经三卷(天监四年出。年十六)
益意经三卷(天监元年出。年十三)
阿那含经二卷(天监四年出。年十六)
宝顶经一卷(永元元年出。年八岁)
正顶经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岁)
法华经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岁)
胜鬘经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岁)
药草经一卷(永元三年出。年十岁)
太子经一卷(三年出。年十岁)
伽耶婆经一卷(三年出。年十岁)
波罗奈经一卷(中兴元年出。年十一)
优娄频经一卷(中兴元年出。年十二)
般若得经一卷(天监元年出。年十三)
华严璎珞经一卷(天监元年出。年十三)
出乘师子吼经一卷(天监二年出。年十五)
踰陀卫经一卷(天监四年台内华光殿出年十六)
优昙经一卷 维摩经一卷
序七世经一卷
右二十一经合三十五卷。太学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名僧法。年八九岁有时静坐闭目诵出前经。扬州道俗咸称神授。房验经论斯理皎然。是宿习来非关神授。且据外典夫子有云。生而知者圣。学而知者次。此局谈今生昧于过去尔。若不尔者何以得辩外内贤圣浅深过现乎。故高僧传云。释昙谛者。俗姓康氏。其先康居人。汉灵帝时移附中国。献帝末乱移止吴兴。谛父肜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眠。梦见一僧呼黄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黄既眠觉见二物具存。私密异之。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曰。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此即其事。后随父之樊邓。遇见关中僧[契-大+石]道人。忽然唤[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谛曰。阿上本是谛沙弥。曾为众僧采菜被野猪伤。不觉失声。今可忘耶。然僧[契-大+石]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契-大+石]初不忆此。乃诣谛父。具说谛生本末。并示[契-大+石]书镇麈尾等。[契-大+石]乃悟而泣曰。即[契-大+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之事。弥增悲悼。谛后览内外遇物斯记。晚入吴虎丘山寺讲礼易春秋各七遍。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又善属文。有集六卷盛行世。年六十余终。宋元嘉末年也。房曰。弘觉法师弟子僧[契-大+石]。师徒匠道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复何限唯书镇麈尾保惜在怀。及移识托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神外质碍之像尚得相随。况心内虑知之法而不忆念。所以镜莹转明刃砥弥利。渧聚为海。尘积成山。世世习而踰增。生生学而益广。近近初始之月。终至十五团圆。舍人还受人。即是次生事。忆而不忘其神功乎。闭目静思。自是女人情弱暗诵相续。岂非前身时讽。而论神授。何及愚瞽昧智慧之道乎
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一卷
右一经一卷。天监九年。郢州头陀道人妙光。诣扬州治下弘普寺。方逢此经。聚徒诳惑。梁朝摈治。故指斥明以诫于后。教戒比丘
尼法一卷
右一卷。武帝天监三年。扬州沙门释僧盛。于钟山灵根寺依律撰出。见宝昌录
出三藏集记十六卷
法苑集一十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
世界记一十卷 萨婆多师资传五卷
释迦谱四卷 大集等三经记一卷
贤愚经记一卷 集三藏因缘记一卷
律分五部记一卷 经来汉地四部记一卷
律分十八部记一卷
十诵律五百罗汉出三藏记一卷
善见律毗婆沙记一卷
右一十四部合六十七卷。扬州建初寺律师僧祐撰。祐自着序云。夫真谛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导俗非言莫津。是以不二默詶会于义空之门。一音振辩。应乎群有之境。自我师能仁之出世也。鹿苑唱其初言。金河究其后说。契经以诱小学。方典以劝大心。妙轮区别十二惟部。法聚总要八万其门。至善逝晦迹而应真结集。始则四含集经。中则五部分戒。大宝斯在含识资焉。然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虽文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法资乎时来。悟道藉于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然后化通矣。昔周代觉兴而灵津致隔。汉世像教而妙典方流。法待缘显。信有征矣。汉末安高宣译转明。魏初康会著述渐畅。道由人弘。于兹验矣。自晋氏中兴三藏弥广。外域胜宾稠叠以总至。中原慧士炜晔而秀生。提什举其宏纲。安远振其奥领。渭滨务逍遥之集。庐岳结般若之会。像法得人于斯为盛。原夫经出西域运流东方。提挈万里翻转梵汉。国音各殊故文有同异。前后重来故题有新旧。而后之学者鲜克研核。遂乃书写继踵。而不知经出之岁。诵说比肩而莫测传法之人。授之受道亦已阙矣。夫一时圣集犹五事证经。况千载交译宁可昧其人世哉。昔安法师以鸿才渊鉴。爰撰经录。订正闻见炳然区分。自兹以来妙典间出。皆是大乘宝海时竞讲习。而年代人名莫有诠贯。岁月逾迈本源将没。后生疑惑奚所取明。祐以庸浅预凭法门。翘仰玄风誓弘末化。每至昏晓讽持秋夏讲说。未尝不心驰庵园影跃灵鹫。于是牵课羸恙沿波讨源。缀其所闻。名曰出三藏记集。一撰缘记。二诠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缘记撰则原始之本克明。名录铨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并钻析内经研镜外籍。参以前识验以旧闻。若人代有据则表为司南。声传未详则文归盖阙。秉牍凝翰志存信史。三复九思事取实录。有证者既标则无源者自显。庶行潦无杂于醇乳。燕石不乱于楚玉矣。其法苑等并皆有序。著述指订不复具抄焉
众经要览法偈二十一首一卷
右一卷。武帝天监三年。沙门释道欢撰。僧祐三藏集记。注以为疑。故依旧编
宝云经七卷(见东录)
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见李廓及宝唱录)
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一云文殊师利说般若波罗蜜经见李廓录初出)
右三经合一十一卷。天监年初。扶南国沙门曼陀罗。梁言弱声。大赍梵本经来贡献。虽事翻译未善梁言。其所出经文多隐质。共僧加婆罗于扬都译
阿育王经十卷(天监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于扬都寿光殿译初翻日帝躬自笔受。后委僧正慧超令继并译正讫。见宝唱录)
孔雀王陀罗尼经二卷(第二出。与晋世帛尸利蜜译本同文小异。见宝唱录)
文殊师利问经二卷(天监十七年。敕僧伽婆罗。于占云馆译袁昙允笔受。光宅寺沙门法云详定)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
菩萨藏经一卷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第二译。小胜前曼陀罗所出二卷者)
舍利弗陀罗尼经一卷(此咒大有神力。若能持者。雪山八夜叉王常来拥护。所欲随心)
八吉祥经一卷(若人闻此八佛名号。不为一切诸鬼神众难所侵)
十法经一卷(普通元年译)
解脱道论十三卷(天监十四年于馆译)
阿育王传五卷(天监年第二译与魏世出者小异)
右一十一部合三十八卷。正观寺扶南沙门僧伽婆罗。梁言僧养。亦云僧铠。幼而颖悟十五出家。偏学阿毗昙心。具足以后广寻律藏。闻齐国弘法。随舶至都。住正观寺。为求那跋陀弟子。复从跋陀研精方等博涉多通。乃解数国书语。值齐氏季末道教陵夷。婆罗洁静身心外绝交故。大梁御宇搜访术能。以天监五年被敕征召。于扬都寿光殿及正观寺占云馆三处译上件经。其本并是曼陀罗从扶南国赍来献上。陀终没后。罗专事翻译。敕令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及袁昙允等笔受。天子礼遇甚厚道俗改观婆罗不畜私财。以其嚫施成立住寺。太尉临川王问曰。法师菜食为当鲑食。答云。菜食病时则索。又问今日何如。答曰。四大之身何时不病。王大悦。即为设食。并宝唱录及名僧传载
优娄频经一卷
右一卷。唱录直云。天监十五年木道贤献上。更不辩由委
大乘顶王经一卷(亦云维摩儿经。第二译。与晋世竺法护大方等顶王经同本异出文少不等)
右一经一卷。武帝世大同年。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梁言高空。辞齐入梁仍被留住。因译此经
金光明经七卷(承圣元年。于扬州正观寺及扬雄宅出。即第二译与梁世昙无谶所出者四品全别。又广寿量品后慧宝传萧梁笔受)
弥勒下生经一卷(承圣三年。于豫章宝田寺。第二译为沙门慧显等名德十余僧出)
仁王般若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法护出者少异同三年在宝田寺翻见真谛传)
十七地论五卷(太清四年于富春陆元哲宅为沙门宝琼等二十余名德译)
大乘起信论一卷(同四年在陆元哲宅出)
中论一卷 如实论一卷
十八部论一卷 本有今无论一卷
三世分别论一卷(已上并四年同出)
金光明疏十三卷(太清五年出)
仁王般若疏六卷(太清三年出)
起信论疏二卷(太清四年出) 中论疏二卷
九识义记二卷(太清三年于新吴美业寺出)
转法轮义记一卷(同三年出)
右一十六部合四十六卷。武帝末世。至承圣年。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波罗末陀。梁言真谛。远闻萧主菩萨行化搜选名匠轨范圣贤。怀宝本邦来适斯土。所赍经论树叶梵文凡二百四十夹。若具足翻应得二万余卷。多是震旦先所未传。属梁季崩离不果宣吐。遇缘所出略记如前。后之所翻。复显陈录载序。其事多在曹毗三藏传文(房曰。僧祐云。道由人弘法待缘显。信哉。昔有人有法无缘不值时。今遇良时好缘而阙人无法。苍生可愍。良足悲夫)
众经要抄一部并目录八十八卷
右一部八十八卷。天监七年十一月。帝以法海浩博浅识窥寻卒难该究。因敕庄严寺沙门释僧旻等。于定林上寺缉撰此部到八年夏四月方了。见宝唱录
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
右一录四卷。天监十四年。敕安乐寺沙门释僧绍撰。绍略取祐三藏集记目录。分为四色。余增减之。见宝唱录
经律异相一部。并目录五十五卷(天监十五年敕撰)
名僧传并序录目三十一卷
众经饭供圣僧法五卷(二十五年)
众经目录四卷(十七年)
众经护国鬼神名录三卷(十五年)
众经诸佛名三卷(十六年)
众经拥护国土诸龙王名录三卷(十六年)
众经忏悔灭罪方法三卷(或四卷。十六年并见宝唱录)
右八部合一百七卷。帝以国土调适住持无诸灾障。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龙王众神祐助。如是种种世间苍生始获安乐。虽具有文散在经论。急要究寻难得备睹。故天监中频年降敕。令庄严寺沙门释宝唱等总撰集录以备要须。或建福攘灾。或礼忏除障。或飨神鬼。或祭龙王。诸所祈求帝必亲览。指事祠祷讫多感灵。所以五十年间兆民荷赖缘斯力也
大般涅槃子注经七十二卷
右一部七十二卷。天监年敕建元寺沙门释法郎注。见宝唱录
摩诃般若波罗蜜子注经五十卷
右五十卷。武帝萧衍年三十七即帝位。在位四十九年。年八十六。帝以庭荫早倾常怀哀感。每叹曰。虽有四海之尊。无以得申罔极。故留心释典。以八部般若是十方三世诸佛之母。能消除灾障荡涤烦劳。故采众经穷述注解。又亲讲读。冀藉兹胜福望得展。斯思慕频奉代舍身。每舍身时地为之震。相继斋讲不断法轮。于钟山起爱敬寺。青溪起智度寺。台内立至敬殿。景阳台立七庙室。月中再过设净馔。每至展拜及宗庙蒸尝。未曾不涕泗滂沱哀感。左右预从者莫不掩泪。普通八年造同泰寺成。楼阁殿台房廊绮饰陵云九级壮丽。魏永宁开大通门对同泰寺。因号大通。元年三月六日。驾每亲临幸寺礼忏。虽亿兆务殷。而卷不辍手。披览内外经论典坟。恒以夜达曙。自礼记古文周书左传老庄诸子论语孝经。往哲未详前儒所滞。悉皆训释。国学生数有限。兼又隔以贵贱。帝每欲招来后进。备斯善诱。故别置立五馆博士以引寒俊。致孔释二门郁然麻茂。前后有集百二十卷。着通史书苑等数千卷。年事虽尊自强不息。未明求衣坐以待旦。五更便出外殿。秉烛而省万机。流恩狱市多所弘恕。其有应罪重宪不可矜原。改容久之。焚香念佛。然后下敕。悲愍黎元慈恻若是。察奸擿伐有若通神。自非享宴不听音乐。后宫妃嫔并无罗绮。内殿小寝衣衾率素。布被莞席草屦葛巾。无余服玩。天监中便血味备断。日唯一食。食止菜蔬。蜀献芋蒻啖觉美。曰与肉何异。敕复禁之。帝王能然。信不思议菩萨君也
般若经抄十二卷
右天蓝十六年。敕灵根寺沙门释慧令撰。见宝唱录
高僧传十四卷(并目录)
右一部一十四卷。武帝世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皎学通内外善讲经律。着涅槃义十卷梵网戒等疏。并盛行世。为时所轨云
成实论类抄二十卷
右天监年。优婆塞袁昙允撰。与齐文宣抄经相似。亦见唱录
法宝集二百卷(亦云法宝连壁)
右一部二百卷。简文帝萧纲在储宫日。躬览内经指撝科域。令诸学士编写结连。成此部卷。以类相从。有同华林遍略惰学者省有过半之功
义林八十卷
右一部八十卷。普通年敕开善寺沙门释智藏等二十大德撰。但诸经论有义例处悉录相从。以类聚之。譬同世林无事不植。每大法会。帝必亲览。以观讲论。宾主往还。理致途趣。如指掌也
内典博要三十卷
右一部三十卷。湘东王记室虞孝敬撰该罗经论所有要事。备皆收录。颇同皇览类苑之流。敬法出家召命入关。亦更有著述云。然此博要亦是内学群部之要迳也
周众经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门一卷
右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兴隆释典崇重大乘。虽摄万机恒阐三宝。第内每(常共百法师。寻讨经论讲摩诃衍。遂命沙门释昙显等。依)大乘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及一百二十法门。始从佛性终至融门。而开讲时即恒宣述。永为常则。以代先旧五时教迹。迄今流行山东江南。虽称学海轨仪揩则更无是过。乃至香火梵音礼拜叹佛悉是
五明论合一卷(一声论。二医方论。三工巧论。四咒术论。五符印论。周二年出)
右一卷。明帝世。波头摩国三藏律师攘那跋陀罗。周言智贤。共阇那耶舍于长安旧城婆伽寺译。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传语。沙门智仙笔受
婆罗门天文二十卷(天和年出)
右二十卷。武帝世。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周言法希。为大冡宰晋荡公宇文护译
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出大集。天和六年译。沙门圆明笔受)
大乘同性经四卷(亦云佛十地经。亦云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经。天和五年译。上仪同城阳公萧吉笔受)
入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天和三年译。沙门圆明笔受)
宝积经三卷(天和六年译。沙门道辩笔受)
佛顶咒经并功能一卷(保定四年译。学士鲍永笔受)
大云轮经请雨品第一百一卷(天和五年译。沙门圆明笔受。初出)
右六经一十七卷。武帝世。摩伽陀国三藏禅师阇那耶舍。周言藏称。共二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为大冡宰晋荡公宇文护。于长安旧城四天王寺译。柱国平高公侯伏侯寿为总监检校
金光明经更广寿量大辩陀罗尼品五卷(第二出在北胡坊归圣寺译。沙门智仙笔受)
须跋陀罗因缘优波提舍经二卷(于四天王寺译。沙门圆明笔受)
十一面观世音咒经并功能一卷(于四天王寺译。上仪同城阳公萧吉笔受)
右三经合八卷。武帝世。优婆国三藏法师耶舍崛多。周言称藏。共小同学阇那崛多。为大冡宰宇文护译
金色仙人问经二卷(于长安四天王寺译。上仪同萧吉笔受。)
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说偈一卷
种种杂咒一卷 佛语经一卷(上三经并在益州龙渊寺译)
右四经合五卷。武帝世。北天竺揵达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周言志德。于益州为总管上柱国谯王宇文俭译。沙门圆明笔受
释老子化胡传一卷 十八条难道章一卷
右二卷。新州愿果寺沙门释僧[益*力]撰。[益*力]以像代邪正相参。季俗浇情易为趍竞。未辩真伪更递誉毁。今以十八条难捡三科遣释。则圣贤皎然凡俗见矣。其序略云。[益*力]以老子与尹喜西渡化胡。出家老子为说经戒。尹喜作佛教化。又称是鬼谷先生。撰南山四皓注。未善寻者莫不信从以为口实。异哉。此传君子尚不可罔。况贬大圣乎。今诚寻此说非直。人世差错假托名字。亦乃言不及义翻。辱老子意者。胜人君子不出此言。将是无识异道夸竞佛法。假托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传。后作此异论用迷凡俗。传而不习。夫子不许妄。作者凶老子所诫。此之巨患增长三涂。宜应纠正救其此失。然教有内外用生疑似。人有圣贤多迷本迹。今考校年月究寻人世。依内经外典。采群达诚言。区别真假。使一览便
见散华论八卷
右八卷。扬州栖玄寺沙门释慧善撰。善工毗昙学以智度论。每引小乘以证成义。善故依文次第散释。譬诸星月助朗太阳。犹如众华缤纷而散。故名散华论也(论序略云然着)述之体贵言约而理丰。余颇悉诸。今覶缕者。正由斯[跳-兆+(辙-车)]。罕人谙练。是以角义殷勤逢文指掌。详揽君子想鉴鄙心焉。善太清季上江陵承圣。末入关在长安旧城崇华寺住。周冡宰别供养敷演法胜。迄于寿终六十余矣
至道论一卷 淳德论一卷
遣执论一卷 不杀论一卷
去是非论一卷 修空论一卷
影喻论一卷 法界宝人铭一卷(并序)
厌食想文一卷 僧崖菩萨传一卷(保定二年于城都烧身。当烧身日数百里内人悉集看。肉骨俱尽唯留心在。天花瑞相具在传载。房亲验见)
韶法师传一卷(赞赞)
验善知识传一卷(拟陆果观音应验记)
右一十二卷。武帝世。沙门释忘名著。名俗姓宗讳阙。殆南阳人。为梁竟陵王友。曾不婚娶。梁败出家改名上蜀。齐王入京请将谒。帝以元非沙门欲逼令反俗。并遣少保蜀郡公别书劝喻。报书云六不可。其后略云。沙门持戒心口相应。所列六条若有一诳。生则苍天厌之灵神殛之。死则铁钳拔之融铜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暗室。况乃明世。且乡国殄丧宗戚衰亡。贫道何人独堪长久。诚得收迹山中摄心尘外。支养残命敦修慧业。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称力行道随缘化物。此次愿也。如其不尔独处丘壑。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地乎。有集十卷。文多清素语恒劝善。存质去华见重于世
三宝集一十一卷
右一部一十一卷。武帝世沙门释净蔼。依诸经论撰出。弘赞大乘光扬像代。录佛法僧事。故云三宝集。蔼后厌身遂自捐命。其舍寿偈略云。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早令身自在。得身自在已。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又复业应尽。有为法皆然。三界皆无常。时来不自在。他杀及自死。终归如是处。智者所不乐。应当如是思。众缘既运凑。业尽于今日。凡三十余偈。山壁树叶血遍书已。然后舍命
二教论一卷
右论一卷。武帝世。既崇道法欲齐三教。时俗纷然异端竞作。始以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召集德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于大殿上。帝升御筵。身自论义。欲齐三教。至二十日复集论义。四月十五日如前集议。到二十五日。司隶大夫甄鸾上笑道论。其例略云云。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评笑道论。以为不可。即于殿庭以火焚之。至九月沙门释道安慨然遂纂斯二教论以光至理。时以上帝。帝不能屈。于即并毁。其论中云。春秋左传曰。鲁庄公七年岁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星殒如雨。即周庄王十年也。庄王别传曰。遂寻易筮之云。西域铜色人出世。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灾也。案佛经如来四月八日入胎。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生及成佛皆放光明。而云出世。即成佛年也。周以十一月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乃与夏同。杜预用晋历算云。辛卯二月五日。安共董奉用鲁历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历算即二月八日也。又依什法师年纪及石柱铭。并与春秋符同。如来周桓王四年岁次乙丑生。桓王二十二年岁在癸未出家。庄王十年岁在甲午成佛。襄王十五年岁在甲申灭度。至今天和四年一千二百五年矣。房谓易筮云。铜色人出世。此即是生。安以为成佛。恐少乖谬耳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